日前,工信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提出,推进重点地区铜矿资源基地建设,鼓励矿铜冶炼企业处理含铜二次资源;落实再生铜原料进口政策,发挥期货的价格发现作用,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保障。力争到2027年,国内铜矿资源量增长5%—10%,再生铜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铜产业优质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铜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铜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精炼铜、铜加工材产量世界第一,分别约为1364万吨、2350万吨,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提升铜原料保障能力,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加强上下游协同,着力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意见》明确了铜产业资源保障、结构调整、绿色智能转型等方面重点任务。
根据《方案》,到2027年,我国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明显提升。铜原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国内铜矿资源量增长5%—10%,再生铜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突破一批铜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关键工艺和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铜产业优质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铜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资源禀赋不佳,难以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应用需求,急需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和高效高值利用,扩大新一轮找矿突破成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信心、拉动有效投资,不断提升原料保障能力。
对此,《方案》提出,推动国内增储上产。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增一批可供开发的铜矿资源储量,推进重点地区铜矿资源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大中型铜矿山,加快在产项目扩能、新项目建设。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国在青藏高原形成了玉龙、多龙、巨龙-甲玛和雄村-朱诺四个千万吨级的铜矿资源基地。“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增资源量2000余万吨,预测资源潜力达1.5亿吨,青藏高原将成为世界级铜资源基地,有力改变我国铜矿勘查开发格局。
《意见》提出,强化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支持建立大型废铜回收基地和产业集聚区,鼓励矿铜冶炼企业处理含铜二次资源,培育一批符合规范条件、竞争力强的废铜加工利用企业和利用含铜二次资源的铜冶炼企业。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上,《意见》强调,引导产能向具有资源能源优势及环境承载力的地区有序转移,推动低效产能退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不再新增铜冶炼产能。鼓励铜冶炼和化工、建材等产业耦合发展,实现副产硫等就地转化。支持培育铜精深加工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走深走实,铜产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推进铜产业各环节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对于产业高水平发展意义重大。
对此,《意见》强调,要推动铜矿山、冶炼、加工企业开展基础网络、基础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改造升级,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智能矿山、工厂和典型应用场景,大力推动人工智能(AI)技术与铜行业的融合应用。
此外,《意见》还从加强国际投资合作、提升对外贸易水平等方面,对推动我国铜产业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做出部署。
上述工信部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铜产业项目开发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仍需进一步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强化互利共赢理念,带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标准、服务等共同“走出去”。
根据《意见》,将鼓励国外高端加工企业在我国投资建厂,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科技合作,加强研发、标准、人才培训等交流合作。鼓励高端铜基新材料及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出口,鼓励铜冶炼企业与国外矿企签订长期采购协议,落实再生铜原料进口政策,发挥期货的价格发现作用,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校对: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