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娟娟
农历蛇年以来,国资重组不断传来大消息。2月10日晚,地方国有企业重庆港公告称,公司间接控股股东重庆物流集团正在与中国物流集团筹划国资战略整合事宜,此次整合或将导致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早前一日,东风汽车、长安汽车接连发布公告,宣布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受上述消息的刺激,2月11日,重庆港开盘即一字涨停;东风股份2月10日至11日累计涨超8%。
2025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收官之年。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成为2025年改革工作的重头戏。为实现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重组整合成为关键,未来或有更多国有企业参与到并购重组中。
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认为,并购重组正成为央国企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开源证券增发并购分析师周佳提到,在产业转型升级、集团资产证券化以及市值管理考核三重驱动下,央国企并购重组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1 资源整合及调整成主要目的
自2024年以来,并购重组政策不断更新优化。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为实现产业整合、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发挥着重要示范作用。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今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好“并购六条”,支持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强链补链等实施并购重组。
在国企改革和资源重组的大背景下,企业强强联合并实现“1+1>2”的意愿更为强烈。上市企业掀起并购重组热潮,国资国企表现活跃,并成为本轮 “并购潮” 重要先导力量。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按照首次披露日计算,2024年以来,根据万得披露的近150起并购重组事件中,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共计51起,涉及51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央国有企业有12家,包括华润三九、中国船舶、中核科技等公司,地方国有企业39家。
从重组目的来看,上述51家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以“横向整合”“战略合作”“资产调整”为主。其中“横向整合”数量最多,有17家,包括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100%股权,国联证券收购民生证券股权等市场影响较高的案例。
已披露数据的并购案例中,10家国有企业公司以“竞买方”角色参与,且交易总价值超过10亿元,4起案例交易价值超百亿元。2024年9月3日,中国船舶首次公告吸收合并中国重工100%股权,交易价值超过1150亿元,交易规模创2020年以来国有企业最高水平;同年9月,国泰君安公告吸收合并海通证券100%股权,交易价值超过950亿元。同年4月、10月,国联证券、海联讯分别公告定增收购民生证券99.26%股权、吸收合并杭汽轮100%股权,交易价值均超过百亿元。
2 二级市场表现亮眼
从二级市场来看,参与并购重组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备受资金青睐。据数据宝统计,截至今年2月11日,上述51家国有企业自首次披露并购事项以来股价平均涨幅超过25%,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的平均涨幅。
按行业划分,表现最优的是环保行业,4家公司自首次披露并购事项以来平均涨幅达到90%,同期沪深300指数平均涨幅低于10%;机械设备、商贸零售、基础化工等行业表现均大幅领先市场。
从二级市场看,11家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自首次披露以来股价涨幅超过50%(不含重组失败公司),南京化纤、兴源环境、远达环保3家公司股价翻倍,南京化纤拟定增收购南京工艺100%股权,自2024年11月2日首次披露以来,其股价涨幅超过180%,同期沪深300指数小幅下跌。远达环保定增收购五凌电力100%股权及长洲水电64.93%股权,自2024年10月首次披露以来,股价涨超130%。
部分公司受行业景气度低迷等因素拖累,股价并未取得较好的表现。比如中交地产、津投城开、宁波富达等多家房地产公司股价表现垫底,自披露并购重组事项以来股价跌幅均超过10%。
3 资金加仓重组股
从业绩来看,上述51家公司中已有30家公布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8家公司业绩预喜(预增、略增、扭亏),剔除重组失败的蜀道装备外,其余7家公司仅甘肃能源、江天化学已完成重组事项,因此并购重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尚未体现。
从业绩变动原因来看,受益于国有企业的提质增效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中国船舶2024年业绩实现增长,统一股份、中国重工2024年实现扭亏。另外,航天科技业绩也将扭亏,公司物联网业务板块报告期内有重点项目结算验收,利润有所增长;甘肃能源2024年业绩略增,公司表示收购标的常乐公司正式纳入公司2024年度合并报表范围,公司预计2024年净利润增速下限重组前为207.06%、重组后下限为36.53%。
从资金层面看,上述7家公司中,有4家公司自首次披露并购重组事项以来获得融资资金加仓。以2025年2月10日的融资余额与首次披露日对比,甘肃能源、江天化学获融资资金加仓超过100%,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船舶并购目标方)分别获融资资金加仓60.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