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飙上历史新高 投资者还能“上车”吗?
来源:金融投资报2025-02-06 07:34

“今日金价涨涨涨。”2月5日上午,成都市民李女士收到了某银行工作人员推送的金价信息,50克投资金条售价为679元/克。李女士注意到,较春节前1月27日的659.3元/克,每克金价上涨了19.7元。

截至5日18时,该银行50克投资金条价格已涨至684元/克。此外,多家黄金珠宝品牌店的首饰金突破860元/克。

成都金店销售火爆
春节期间,国际黄金价格强势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大关,创下了历史新高。2月5日,黄金市场又迎来新一轮上涨行情,截至记者发稿,国际金价报价2871美元/盎司,COMEX期金站上2900美元/盎司,日内上涨0.84%,纷纷刷新历史新高。
随着金价的持续上涨,金饰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社交媒体上出现了“金饰价格一夜每克涨11元”等多个黄金热点话题。
记者查询发现,截至2月5日,黄金珠宝品牌周大福、周生生、老庙黄金、六福珠宝等首饰金价格均超过860元/克,普遍在863元至864元,较1月初上涨超50元,突破了历史高位,此外,银行投资金条价格也有所上涨,多家银行每克售价超过680元。
尽管金价不断上涨,但黄金消费和投资热度持续居高不下。
成都市场同样热力十足。记者走访成都春熙路商圈发现,多家金店客流量激增,店内人头攒动。既有为婚庆刚需选购“三金”的年轻人,也有趁节庆促销囤金条的中老年投资者。销售特别好的是蛇元素小金饰,转运珠也十分火爆,等待免费编织手链的消费者排起了长龙。
“不少消费者受‘买涨不买跌’心理影响,购金热情只增不减,黄金首饰和金条的销量均在增长。”某金店销售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多重因素推高金价
贸易摩擦加剧、货币政策调整以及各国央行加大购金力度,被认为是国际金价频频创出新高的主要原因。
尽管美联储在2025年1月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4.25%至4.50%区间不变,但市场预期其货币政策未来可能转向宽松。如果美联储降息,将降低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从而推动金价上涨。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末,中国黄金储备达1913.4亿美元,连续第二个月扩大黄金储备。其他国家的央行也在增加黄金储备,这一趋势在2025年预计将继续保持,以对冲经济波动和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而这为黄金价格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以及贸易摩擦的加剧,使得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加剧。受地缘政治冲突叠加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的影响,全球避险情绪升温,推动资金涌入黄金“避风港”。
那么,金价未来走势如何,还会继续上涨吗?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2025年黄金展望》预测,2025年,金价有望创下近10年来的最佳年度表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短期内金价或将维持高位震荡,但未来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全球经济前景的改善可能削弱避险需求;另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和地缘政治局势的缓和也可能对金价构成压力。

可多渠道参与黄金投资
在业内人士看来,普通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资金规模以及投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
首先是实物黄金。金条、金币保值性强,适合投资偏保守的人群,建议通过银行或中国黄金等正规渠道购买;金饰则更适合消费+投资双重需求,同时应关注溢价陷阱。实物金条买入价对比回购价可能相差5%,金饰回购通常折价20%。所以,最好通过银行或交易所渠道买卖,并保留原始证书。
其次是纸黄金和积存金。纸黄金可以通过银行APP买卖,门槛低(1克起),无实物交割,适合中长期定投;而积存金类似定投,可每月自动买入,平摊成本。
此外还有黄金ETF,即挂钩金价的场内基金。黄金ETF具有交易便捷、流动性强的特点,管理费用约 0.5%至 1%。如华安黄金ETF、博时黄金ETF等,1手(约400元)起投,交易费率低(0.5‰以内),以黄金为基础资产,追踪现货黄金价格波动。
最后,还有黄金股票与黄金期货可供选择,但其风险相对较高,适合具备丰富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

理性投资勿追涨杀跌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金价已处历史高位,短期回调风险不容忽视。在金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市场情绪虽然高昂,但投资者仍需保持谨慎,警惕可能出现的回调压力,避免“追涨杀跌”。
黄金不生息,长期收益可能跑输其他资产,建议配置比例不超过家庭金融资产的15%。且普通人应避免杠杆工具,仓位不超过总资产10%,如黄金期货保证金交易,可能因5%波动导致本金损失50%。
此外,“高价回购”和“保本理财”等骗局也值得投资者高度警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对金价上涨的期待,通过虚假承诺高价回购黄金或提供保本理财产品来诱骗投资者。这些骗局往往存在诸多风险,如资金链断裂、无法兑现承诺等,最终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总体来看,黄金作为“硬通货”,在资产配置中具备抗通胀、分散风险的作用,但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避免盲目跟风。面对这波金价上涨,投资者需谨慎权衡各投资工具的利弊,在投资前充分了解产品特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投资组合,才能在享受金价上涨红利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