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至今,DeepSeek持续刮起“最炫民族风”。2月5日A股复盘首日,人工智能概念公司股价齐奔涨停。
DeepSeek持续站在全世界的聚光灯下,本质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
其一是低成本。
从OpenAI发布o1-preview至今,市场上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其性能的推理模型已遍地开花。DeepSeek从这众多模型之中异军突起,因为它不仅率先实现了媲美OpenAI-o1模型的效果,更是将推理模型的成本压缩到了极低。这相当于改变了此前AI圈对“大力出奇迹”的信仰,为“小力出奇迹”留灯、转身。
进一步剖析,背后原因之一在于DeepSeek算法的改进和优化,不仅在算力上得到节省,在输入数据和语料库上也不像以前要求那么大的数据量和大的算力。这证明,通过其他方式(如“小模型”或“高效算法”)也可以实现同样的AI效果,这为产业演进提供了新思路。
其二是普遍智能。
如果说,传统大模型遵循的是一条“由通到专”的人工智能发展思路,那么DeepSeek的做法将推动形成一条“由专到通”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主流判断认为,这将通过牵引人工智能技术生态形成,迈向全社会分享的普遍智能之路。这也相当于为全球AI行业指明了一条更高效、更开放的新路径。
当然,万众追捧之中,我们还需要理性认知。比如,尽管某些技术和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但其长期影响力仍需面对商业化能力、国际政治风险及生态维护的考验。
DeepSeek案例昭示出诸多产业演进中“破坏式创新”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从全球技术发展路径来看,时不时都会出现某些带来一定“破坏性”的创新。
比如,传统胶卷产品如日中天之际,数码相机的出现,直接开启了制造、分享、处理照片的新兴市场,后来干脆直接取代了“底片-相片”模式。再比如,移动互联网运营商短信风行之际,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也逐渐使这个曾经每年百亿元级别规模创收的“短信产业”沦为鸡肋。
这些“破坏式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一般成果的企业都不太适应这类创新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有些“破坏式创新”确实值得警惕,比如,电商导致的低价就曾被前中国首富钟睒睒严厉批评。
但整体来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未来“破坏式创新”的案例有望越来越多。它一方面能够重塑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也往往意味着市场蛋糕的变化和重新分配,从这个角度看,“破坏式创新”与“延续性创新”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对于竞争生态大有裨益。
AI界“破坏式创新”的出现,也可以给其他诸多产业带来启发,尤其从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等维度来看。比如,对于光伏等产业来说,近些年都面临行业阶段性调整,业内共识是,“内卷式”价格竞争并非行业出路,创新才是从这轮行业周期性低谷中突围的利器。一方面,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创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需要防止“创新者窘境”,倘若出现某些“破坏式创新”案例,可能将会大幅加速突围进程。
再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多方混战之下,颠覆式甚至破坏式的创新也有望成为解决“终端价格战”的路径之一,比如,传统的汽车卖车给用户,从交给客户的那一天开始,车就已经开始老化;同时车厂和用户的接触也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使用者低频”。如何实现对这一维度的“破坏”,或许也可以成为创新者的突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