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周春媚
岭南春来早。春节前夕,站在广东惠州横沥镇霞塱村种植大户罗谷雄的百亩梅菜田中,一棵棵梅菜茎壮叶绿,葱葱郁郁,生机盎然。“远一些的那片梅菜,块头更大,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收割了。”罗谷雄领着记者,朝着田野更深处走去。
梅菜扣肉,是许多家庭年夜饭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梅菜扣肉是一道来自广东惠州的客家名菜,而盛产梅菜的惠州横沥镇,更是被称为“中国梅菜之乡”。梅菜一直是当地发展乡村产业的抓手,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在横沥镇霞塱村,水稻和梅菜是村里的主导产业,每年水稻收割后,村民就利用冬闲种植梅菜。据罗谷雄介绍,梅菜从种植到收割大概需要90到120天,一般在秋冬时种植,到了春节前后就可收成。今年,罗谷雄的梅菜田长势不错,每亩收成可达到约8000斤。
行走到霞塱村的乡间道路上,一些村民正在田里忙碌地收割着梅菜。“这两天日头大,村民都趁着天气好,将梅菜割了晒一晒。”霞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县雄告诉记者,梅菜干整个制作过程大约半个月,要经历多道工序,其间需要经过海盐及阳光的反复腌制晾晒,即所谓的“三蒸三晒”。
梅菜干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有着“富贵菜”的别称和美名。若按照亩产7000斤、市场收购价0.5元/斤保守估算,扣除每亩种植成本大约2500元,每亩利润达1000元;若农户自己腌制加工出售,每亩可产梅菜干大约3000斤,市场价为每斤4元—5元,亩产值能够达到1万元以上。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大部分农户以自发的小块种植为主,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除此以外,农户主要以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将梅菜加工成腌菜,产品品类单一,加工方式较为粗放,附加值较低,存在着“有名无牌”的问题。“这些都是附近村民自己腌制的,虽然制作流程比较繁琐,但也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路过一个正腌制着梅菜的水泥池时,朱县雄告诉记者。
怎样将一棵小梅菜做成大产业,这不仅是霞塱村,也是作为农业重镇的横沥镇在持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近年来,横沥镇大力打造东江湾千亿产业园横沥分园、惠城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产业园(下称“乡村振兴产业园”)两大平台。其中,乡村振兴产业园就落户在霞塱村。
在霞塱村主干道旁,几栋庞大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乡村振兴产业园的首个落成园区。”朱县雄告诉记者,嘉源达农产品加工厂房及冷链物流仓库项目(下称“嘉源达项目”)由广东嘉源达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园的配套设施,对村里三产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投入运营后,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朱县雄说。
嘉源达项目建设单位经理谢晓东表示,嘉源达项目可实现农产品及食品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的全流程覆盖,有效延展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梅菜在田间完成采摘后,农户先行分拣,随即被公司收购进入加工厂。在厂内,梅菜会经历更为精细的分拣与彻底清洗,而后依据不同产品定位开展加工。”谢晓东说。
谢晓东表示,嘉源达项目未来将赋能梅菜产业发展,可在预制菜、烘焙食品、休闲食品、酱料等领域打造出一系列爆款产品,比如梅菜海鲜预制菜、梅菜面包、梅菜糕点、梅菜肉干、梅菜肉酱等。“我们后续计划引入优质企业,或自主进行产品研发,推动梅菜这一名片迈向更大的舞台。”谢晓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