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被动基金规模首超主动基金,迎来历史性时刻
历史性时刻!首超
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树超
在我国股票ETF诞生20周年之际,被动基金规模首超主动基金,我国公募基金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
业内人士表示,被动投资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未来被动基金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但主动基金仍将保持重要地位,二者将长期共存。主动基金在中国市场具有独特优势,未来有望凭借投研能力提升和市场环境变化逐步修复投资者信心。
迎来历史性时刻
被动基金规模首超主动基金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被动型基金(含QDII被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达3.79万亿元,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含QDII主动权益基金)3.74万亿元的规模,历史上首次超越主动基金。
自2024年“9·24”行情启动以来,股票市场快速回暖,权益类基金受到资金追逐。但主动权益类基金在去年四季度规模进一步萎缩。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数据显示,主动权益类基金单季度规模缩水3781亿元,同期被动型基金规模增长859亿元,规模的此消彼长导致强弱易位,去年四季度末被动型基金规模首超主动基金,创下历史性时刻。
与此同时,主动权益类基金在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中占比,也从2021年二季度末的28%的历史高位,跌落到11.4%,创下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而被动型基金同期占比从5.47%增至11.55%,管理规模同期激增2倍,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12月30日,华夏上证50ETF成立,标志着股票ETF这一崭新的产品在国内诞生,2024年也是境内ETF诞生20周年的重要历史性时点。
谈及主被动基金的历史性变化,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表示,首先是过去一些明星主动基金经理在业绩上没有表现出超额收益水平,有些甚至连续跑输业绩比较基准,给投资者造成不小的损失。即使面临市场反弹,部分投资者对于主动权益基金信心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
与此同时,近年来被动指数型基金规模快速增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例如去年9月24日以来,A股市场有所反弹,而很多投资者由于股票ETF具有购买便捷、费率较低、透明度较高等优势,更多选择了被动指数基金参与市场反弹,这也导致主动权益基金占比逆势走低。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也认为,首先,A股市场反弹后,投资者“落袋为安”锁定收益的需求增加;其次,被动基金凭借透明度高、费率低等优势,逐渐形成一定的行业配置趋势;三是市场风格切换和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促使投资者调整风险偏好,资金流向也更加多元化。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陈丹忆也分析,一方面,由于过去几年主动权益基金相对收益表现整体较差,投资者对基金主动管理能力阶段性地产生一些质疑。另一方面,去年9月份以来,一些重磅宽基指数如A500指数基金密集发行,基金公司普遍较为重视,在营销力度上有所侧重,也会导致部分投资者的资金由主动基金搬家至被动基金。
被动投资的崛起是大势所趋
主动基金仍将保持重要地位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国内被动型基金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但主动管理基金仍将保持重要地位,二者长期共存或是大概率事件。
平安基金表示,随着指数化投资理念的普及和监管层面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制定促进指数化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未来,以ETF为代表的权益被动型指数产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但平安基金也提到,虽然被动产品发展迅速,但主动权益基金仍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需求。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新兴行业和投资机会不断涌现,这使得主动管理基金有机会凭借专业的投研能力,捕捉结构性机会,获取超额收益。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认为,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升、投资者教育的普及、市场效率的增强,以及监管政策的有力支持,被动基金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有望继续超越主动基金。
不过,该机构也补充道,从长期视角来看,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基金公司自身投研能力的不断增强,主动权益基金仍具备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该机构认为,主动基金在中国市场依然保有独特优势。相较于美国市场,中国A股市场的波动性更为显著,这为主动管理基金提供了通过灵活调整仓位和精选个股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未来,主动基金有望凭借投研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市场环境的积极变化,逐步修复投资者信心,推动规模回升。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表示,如果权益基金的表现持续不及指数基金,投资者的资金有可能会更多流入指数基金,进一步促使其规模增长。但是从历史也可以观察到,主动基金相对于指数基金的超额收益具有一定波动性,在主动基金超额收益比较理想的时候,其管理规模往往会显著增长,例如2021年。这种情况下,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之间的规模对比关系也可能发生改变。
“从全球视角来看,被动投资的崛起是大势所趋。主要原因在于,从长周期的视角看,主动管理基金难以持续、长期超越市场基准指数。”王铁牛总结称。
2024年披露的晨星数据显示,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美国的被动型基金资产规模也超过了主动管理基金。
王铁牛进一步分析,尽管被动型基金在我国公募基金市场占比持续抬升,但主动型权益基金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一些主动型基金凭借其策略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仍能为部分投资者提供超额收益。同时,国内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也使得主动管理型基金在一些情景下依然能够实现超额回报。
主动投资“阿尔法”仍存
多举措提升产品吸引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玲
近年来,随着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需求发生变化,不少基金公司加大了对被动基金的布局力度,被动产品的整体规模不断攀升,并有超越主动基金之势。
在被动投资持续火热的背景下,多位业内人士认为,A股市场主动投资的“阿尔法”依旧存在,后续主动权益类基金可通过提升投研能力、完善投资策略,以及多元化产品布局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
产品布局根据投资者需求出现变化
在业内机构和人士看来,近年来,基金公司对主动和被动产品布局出现的变化,均是围绕投资者需求展开的。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指出,近年来,基金公司加速布局被动产品,重点布局ETF及指数增强产品,尤其是宽基ETF。主动产品方面,聚焦于细分赛道和风格化产品,以满足投资者对特定领域的配置需求;同时,为应对被动基金的费率优势,部分基金公司也在探索浮动费率机制。
“近年来,被动指数型产品已成为基金公司布局的核心领域。”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在被动产品布局上,基金公司积极拓展细分赛道和主题ETF,涵盖科技、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主动产品方面,基金公司愈发重视主动权益产品的风格化与差异化布局。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认为,基金公司近年在产品布局上采取了多种措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比如,加大了红利策略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的布局,针对新编制的中证A500指数发行了相应的指数产品或指数增强产品等。
“后续布局上,大型基金公司因为拥有资源上的优势,大概率将延续多产品线齐头并进的产品发展格局,中小基金公司可能偏向于采取精细选择突破口的方式实现弯道超车。”李一鸣称。
前述基金公司认为,后续基金公司或采取“攻守兼备”策略。比如被动产品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热点进行布局,如科创、宽基指增等产品;主动管理基金将通过优化投资策略、强化投研能力,以及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来满足投资者的多元需求。此外,各机构还将结合自身优势,布局“固收+”、QDII等产品,以满足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投资者需求。
“鉴于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基金公司可能会推出更多注重控制波动的稳健型产品,以满足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追求。”汇成基金补充道,部分基金公司或许会逐步探索发行主动管理型ETF,融合主动管理的优势与被动产品的透明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主动投资的“阿尔法”依旧存在
尽管近年来主动权益产品整体规模震荡走低,但受访机构和人士普遍认为,后续A股市场主动投资的“阿尔法”依旧存在,主动产品仍值得关注。
平安基金认为,A股市场主动投资仍具备获取阿尔法收益的机会。一方面,目前新兴科技产业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可以凭借其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提前布局,同时动态调整投资组合,及时把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基本面、竞争优势等,有望挖掘出那些被市场低估的优质企业,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A股市场波动性较大,市场有效性在持续提升中,投资标也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因此主动管理基金始终存在获得阿尔法收益的可能。”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直言。
李一鸣也表示,主动投资仍然有存在的意义。不能因为主动权益基金短期无法战胜指数,就断言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获取“阿尔法”的能力消失。“即使在主动基金超额收益日渐微薄的成熟市场,也存在能够长期战胜业绩基准的主动基金经理。能否获取超额收益,也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存在很大关系。”
前述基金公司指出,A股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交易行为易受情绪和短期波动影响,导致市场波动大、热点轮动频繁,股价与内在价值错配时有发生,这为主动基金经理提供了通过深入研究和灵活调仓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此外,A股行业分布均衡、流动性充足,且当前估值较低,政策引导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主动投资提供了明确方向,增强了阿尔法收益的可持续性。
多举措提升主动产品吸引力
受访机构和人士表示,主动权益类基金可通过提升投研能力、完善投资策略,以及多元化产品布局等方式,提高产品吸引力。
王铁牛认为,主动产品吸引力的核心是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持有体验和投资收益水平。这类产品需要不断提升研究创新性、投资多元性、策略持续性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同时要关注差异化发展,例如通过量化技术增强主动投资有效性,采取更灵活的费率来提升持有体验等。
在李一鸣看来,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需要坚守适合自身情况并且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以及通过持续学习来拓展行业和个股的能力圈。基金公司可以尝试采取团队化的投资运作方式,改变过度依赖单一基金经理的决策模式,将投资流程各个环节精细化管理,以此来充分发挥团队成员能力互补的优势。
平安基金表示,一方面,主动产品要策略多元化、清晰化,风格稳定化,另一方面,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应继续加强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和细分领域投资机会的挖掘,为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
除了着力提升投研能力、挖掘阿尔法收益外,汇成基金认为,随着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逐步入市,主动权益类基金还应积极开发适配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的中低波动型产品,例如“固收+”、养老FOF、量化对冲等,以增强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此外,主动权益基金应清晰刻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依据风险特征严格控制产品波动率,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而增强投资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避免“同质化”竞争
加快多元化与差异化布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至2024年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32.83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不过,在行业繁荣的背后,不论是被动型基金,还是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同质化竞争也日趋激烈,由此也给行业带来了诸多困扰与隐忧,比如抢首发、拼规模、赶风口、追热点等现象轮番上演。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要避免以短期规模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建立以长期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不在市场过热或者市场高点盲目复制已有成功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应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特色化,顺应国际化趋势,拓展海外市场,优化费率结构,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创新,或成为基金公司应对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避免“同质化”竞争
随着公募基金迈入“万基时代”,无论是主动产品,还是被动产品,都面临着“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表示,一些基金公司由于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提升,往往采取追逐热点的方式集中发行相关产品,导致一段时间内,会有大量同类产品集中上市,这是市场同质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过去基金行业也更加追求短期业绩和短期排名,一旦某位基金经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基金公司往往会借助热点,发行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风格相近的基金,这样也导致同质化的问题更加严重。
“同质化是因为市场环境与投资标的存在一定相似性,尤其是以ETF为代表的权益被动指数型基金,由于其承接了大量资金净流入,造成基金公司竞相布局相似的投资标的。另外,由于市场发展阶段不同,国内创新被动产品的推出进度尚不能达到发达市场的水平,比如多资产、衍生品等标的指数尚未产品化。”平安基金强调。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造成公募产品同质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公募基金在过去20多年中经历了快速扩张,随着基金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基金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加快产品线布局,导致同质化产品增多。出于对管理规模的重视,使得基金公司产生了路径依赖,在产品设计上倾向于跟风热点,而非差异化布局。另外,基金公司往往会扎堆在少数热门股票中寻求投资机会,导致投资策略和持仓高度趋同。
为了解决“同质化”难题,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建议,一方面,要立足自身所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行产品的差异化布局;另一方面,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围绕投资者的需求和体验、投资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监管环境的变化,根据客户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投资者。
“公募基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按照行业发展的普适规律,行业到了一定阶段后必然会面临增速下降、竞争加剧、市场份额向龙头公司集中的现实,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况且当前许多基金产品在投资策略上并未体现出显著的差异,可能也会加剧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认为,基金公司要实现破局,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可以尝试从产品创新和产品运营等方面去着手突破,积极寻找未被满足的投资者需求,为投资者打造中长期业绩更为优秀的产品。
平安基金表示,解决同质化问题,基金公司首先需明确自身定位与特色,打造差异化投研体系与产品品牌,同时也要加大对新兴科技行业的研究力度,挖掘全新投资机会;其次基金公司需要加强能力建设,从单纯比拼产品开发布局、首发规模,更新迭代到提升产品运营效率、持续营销等能力,在同质化的产品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不一样的持有体验。
王铁牛建议,未来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上,根据自身在投研和渠道的优势,来进行差异化的布局。 同时也要关注一些创新类型产品推出,比如量化增强、ESG、现金流主题基金等。此外,基金公司要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推出能够满足投资者多层次需求的好产品。要避免以短期规模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建立以长期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不在市场过热或者市场高点盲目复制已有成功产品,这些都可以有助于解决市场过度同质化的问题。
借鉴海外市场经验
走出差异化布局路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基金公司可以借鉴海外市场经验,加快多元化与差异化布局。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认为,海外市场的被动型基金尤其是ETF和FOF的崛起,反映了投资者对低成本、透明化和工具化产品需求的增加。国内基金公司应借鉴这一趋势,加快多元化与差异化布局,重点发展被动型产品,同时强化投研与创新能力,提升主动管理的竞争力。此外,顺应国际化趋势,拓展海外市场,优化费率结构,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创新,或成为基金公司应对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参照海外市场经营,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的管理规模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基金公司盈利结构。如果指数投资的趋势继续加速,主动权益产品线在公司产品结构中占比较高的基金公司可能会面临盈利状况的挑战。基金公司应当前瞻性地预见未来的产品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的业务能力做好多手准备应对各种可能性,包括资源和人才的储备。”李一鸣谈道。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建议,基金公司可结合海外发展经验与自身投研优势,打造差异化、创新化的产品,如Smart Beta、绿色投资、ESG策略等新兴产品。此外,基金公司应开发适配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需求的中低波动型产品,如“固收+”、养老FOF、量化对冲等。
平安基金表示,参照海外等发达市场,对国内基金公司而言,在主动产品规划上要更加注重产品创新与多元化布局,存量产品策略定位需要更加清晰,才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要持续提升投研能力,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和国际市场的研究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通过提供主动投资的“阿尔法”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平安基金还指出,此外,还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鼓励投资者建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从而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基金持有体验。而在被动产品布局上,由于其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公司规模优势可能会进一步凸显,这就要求基金公司未来在被动产品的规划上要着重比效率、比特色、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