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此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
如果将这两个账单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用电量的增速明显超过了经济增速。用电量是反映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为何两者之间却出现了明显的温差,“多用”的电都去哪了?
电力弹性系数连续四年大于1
其实,用电量增速与经济增速不完全同步的情况,从“十四五”初期以来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0.3%,GDP增速为8.1%;2022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3.6%,全国GDP增速为3%;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GDP增速为5.2%;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8%,GDP增速为5.0%。
可以看出,“十四五”以来全社会用电年度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同时两者差距基本在2个百分点以内。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电力行业人们通常用“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概念,来描述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当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代表电力生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当系数小于1则代表相反关系。
林卫斌认为,之所以国内用电量的增速持续超过经济增速,主要是受两方面原因的影响:一是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电气化程度持续提升;二是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高耗电行业快速增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8.1%,较2020年高出2.6个百分点,总体位居国际前列,预计2030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有望达到35%。
而在电气化方面,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全国每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9年的120万辆增至2024年的112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除了多领域的电气化程度加深以外,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高耗电产业的崛起,更是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电联向第一财经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二、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的拉动点分别为0.1、3.4、1.8、1.5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49.7%、26.3%、22.7%。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是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支撑力量,其次是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
二产三产变化几何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驱动用电和经济关系变化的关键力量,而用电消费的特征也可以折射出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南方电网公司战略级高级技术专家吴鸿亮等人近日撰文提出,我国第三产业比重2016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且不断提高,但2024年第二产业经济比重再次提升。第二产业是用电的主力,每万元产值用电(1400千瓦时)约为第三产业(300千瓦时)的5倍,这是造成用电量与GDP增速背离的重要原因。
中电联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第二产业用电量6.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
其中,在“两新”(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设备制造和部分消费品等行业用电均表现出了较快增长。具体来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4个行业用电量增速超过10%。同时,食品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3个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速超过8%。
因耗电基数大而备受关注的高载能行业,用电增速则在今年有所回落。数据显示,四大高载能行业2024年用电量同比增长2.2%,增速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1.0%、2.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3%、6.5%。
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2024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0.3%,明显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经济增速方面表现同样不俗,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
吴鸿亮等人分析,高技术行业产能扩张和研发强度较大,具备高电力需求和发展期经济效益尚未充分释放的特点,所以行业的用电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他同时提醒,制造业中例如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增长存在隐忧。目前光伏等行业以“高产能、高库存、低价格”为特征的无序竞争此起彼伏,导致“量增价跌”,呼吁行业有序发展。
除了第二产业外,第三产业的增长也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2024年,全国第三产业用电量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9%,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带动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1.7%。
尽管互联网等服务业当前的用电量占比不大,但是后续的潜力十分可观。北京理工大学近期发布的《数据中心综合能耗及灵活性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一些重要经济体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已超过其社会总用电量的3%;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将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8%左右。
“新常态”下如何应对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未来几年用电量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将会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真正的挑战并不在于两者体量和增速的差异,而在于经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在于如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优化电力的供需关系。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等人近期撰文提出,新的产业结构和高温等外生因素影响下,“电力弹性系数”会有变化,但扣除这些因素影响后,和经济增长情况仍基本匹配,依然可以作为衡量和验证经济增长绩效的指标。
据郭磊等人估计,在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的政策背景下叠加后续气温渐退,近年的1.2-1.3倍可能仍会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大致中枢。同时,如果全球高温是一个中长期趋势,它对于生产、消费及用电量的结构影响仍需关注。
有机构预计2025年中国电力需求将增长6.5%,增速低于2024年,但仍将超过整体GDP增长。需求的上升来自高端制造业,如汽车和电子产品,以及服务业。预计这些行业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与传统的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相比,它们受经济放缓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异常炎热的夏季,2024年家庭需求增长超过预期,预计今年将放缓。
一位来自地方电力部门的政府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电力供给与需求基本匹配,但是局部地区的供需不平衡状况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以外来电为主的东部省份,尽管有“西电东送”的政策保障,但是西部省份也希望将更多电量尤其是新能源电量留存本地以发展经济,这使得东部地区电力供应开始谋求“自食其力”。海上风电是重要的发电增长方向,但也面临用海审批等严格限制。
此外,统计层面也存在优化空间。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在近期组织的一场研讨会上介绍,后续要进一步做好5G与数据中心、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的用电监测分析工作。他提到,目前,电动载人汽车产业链中的新能源整车制造环节、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中的光伏元器件制造环节在电力统计中有单独分类,但电池制造分属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行业,暂未单独计列分类。“要进一步完善数据统计分类,推动数据分析更有效地反映和服务经济产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