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但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受理环境仍有待提高,数字人民币应用陷入“没有活动就没人用的”尴尬境地。
2025年春节临近,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人头攒动,在这里购买时尚单品、品尝上海老字号风味美食,或者购买药品,一部手机一个数字人民币付款二维码就能全部搞定,甚至“无电无网”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支付。数字货币(CB-DC)正伴着数字经济的时代步伐,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商户橱窗展示可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 (余继超 摄)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开始研发数字人民币,2019年开始第一批试点,2020年进行第二批试点,2021年发表白皮书,2022年发布数字人民币APP,并安排更多城市加入试点。目前,上海、厦门、广州等地正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也从个人消费场景(C端)到薪资发放、普惠贷款、绿色金融等对公企业服务(B端),持续拓展到财政、税收、公用事业等政务服务场景(G端)。
不过,记者近日实地调研发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受理环境仍有待提高,数字人民币应用陷入“没有活动就没人用的”尴尬境地。深化跨境应用和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人民币基础能力建设,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从零售扩展至批发,从支付扩展至包括存、贷、汇、投等在内的广义金融业务,或许能化解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的尴尬境地,这也是当下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的方向。
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
近年来,多省市细化、深入部署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2024年4月,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印发《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引导产业链应用数字人民币。到2025年,打造100个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解决方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区、107个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
2024年下半年,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共福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数字人民币在工程款支付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为发挥数字人民币高效率、低成本优势,根据福州市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三年(2024—2026)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深化数字人民币在工程款支付应用的增量扩面,在该市开展数字人民币工程款支付应用试点工作。
2024年11月底,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一轮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明确,要进一步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与服务创新,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形成场景覆盖面广、支付服务体验良好、创新应用丰富、各方参与积极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2025年伊始,广州市委金融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广州市数字人民币工作行动方案》,从七个方面明确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并按增量扩面阶段(2025年6月)、创新场景阶段(2025年底)和探索突破阶段(2026年底)三个阶段分步推进试点工作。在增量扩面阶段,争取在民生、体育、消费、文旅、公交、预付费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取得明显覆盖,促进数字人民币增量扩面、提质增效,使钱包量、交易规模等指标保持在全省前列,巩固前期数字人民币试点成果。在创新场景阶段,聚焦跨境支付、港航贸易、示范区建设、预付费监管等重点领域创新场景突破。在探索突破阶段,争取到2026年底基本实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特定区域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指出,近些年,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首要目标还是在测试层面居多,检验数字人民币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风险可控性等,为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推广奠定基础。此外,扩大数字人民币在不同地区、不同场景、不同人群中的应用覆盖,逐步建立完善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也是明确的目标。目前看,创新还主要集中在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技术的结合上,可根据交易各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
硬钱包受理环境待提升
数字人民币(e-CNY)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不需要银行账户就可以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与实物人民币1∶1兑换,共同构成法定货币体系,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还支持无网或者无电支付,并可搭载智能合约。
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根据身份识别强度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非实名)钱包。自2019年开始试点至2024年7月末,数字人民币APP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7.3万亿元。记者近日在上海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数字人民币已经嵌入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多数地方都能受理数字人民币扫码支付。在银行营业网点的智能机具上,通过身份识别就能升级为一类钱包。
深冬的上海街头,寒风阵阵,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汇聚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热闹依旧。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作为上海标志性商圈的南京路步行街不仅支持使用境外卡刷卡消费,还支持移动支付和数字人民币扫码支付。不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几乎都不受理。南京路第一百货、第一食品、第一医药和宝大祥青少年儿童购物中心的工作人员纷纷对记者表示,“数字人民硬钱包不支持”“受理设备需要升级,没有升级过肯定不支持”。
此外,数字人民币还无法在用户端形成自发主动使用的势能,陷入“没有活动就没人用的”尴尬境地。从记者走访了解到的情况看,六大行上海部分支行的对口员工对数字人民币了解有限,对运营机构员工的培训仍有待加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某支行工作人员不清楚数字人民币APP“下拉展码收钱上拉展码付款”的功能,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某支行柜员不知道如何升级为一类钱包,中国农业银行上海某支行工作人员不清楚一类钱包和二类钱包的区别,交通银行上海某支行工作人员不清楚一类钱包没有限额。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某支行工作人员在此前的采访中告诉记者,“每月有500块钱工资用数字人民币发放,大多数都是到账就转到银行卡里,使用数字人民币还是不大方便,存在数字人民币钱包里面也没有利息,现在(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优惠)活动力度也没有以前大了。”
基础设施建设需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发文,透露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下一步的方向,主要是深化跨境应用和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人民币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数字人民币监管、运营、自律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制度规则体系建设,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从零售扩展至批发,从支付扩展至包括存、贷、汇、投等在内的广义金融业务,更有效地发挥法定货币职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管理和服务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胥莉对记者分析指出,阻碍数字人民币应用普及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现有支付工具黏性极高,消费者难以转换到其他支付方式;其二,用户对数字人民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足,仍然停留在等同于传统的电子支付工具上;其三,数字人民币对参与者的激励机制不足,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需要运营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显著的收益。因此,运营机构在推广过程中动力不足,影响了数字人民币的场景拓展。
王蓬博建议,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完善风控机制的前提下,不断突破和变革数字人民币定位;从政策和技术等层面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和调动起银行、消费金融和互联网平台的积极性。比如,设立手续费机制,对于积极推广数字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手续费补贴或优惠政策;或者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创新业务,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奖励。
胥莉认为,在顶层设计上,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数字人民币的监管框架,确保数字人民币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参与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人民币在批发、存贷、汇兑、投资等广义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完善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的功能,提高支付效率和稳定性;其次,不断推动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与现有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按照“不改变用户支付习惯、不增加商户成本”的原则,推进数字人民币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条码支付工具的互通工作,以提升使用便利度,实现支付方式的多样化。
在激励机制方面,首先增强市场接受度,在公务支出、公共服务等领域优先使用数字人民币,通过政府示范效应带动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特别是企业使用。其次,加强开展数字人民币知识普及和宣传,提升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了解,并信任这一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
其三,建立有效的用户端激励机制、设计与效果评估体系,提升用户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积极性。在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各项政策中,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推广,既能精准评估政策效果,又能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
其四,建立数字人民币服务机构参与的有效激励机制,通过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提高服务机构的参与度,特别是与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合作开发增值服务,如数字人民币理财、保险、贷款等,为服务机构盈利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记者:余继超
文字编辑:姚惠
版面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