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期货董事长吴红松: 期货公司应聚焦主责主业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沈宁2024-12-13 06:51

证券时报记者 沈宁

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暨2024中国期货业年会”在深圳举行,海通期货董事长吴红松作了主题演讲。吴红松认为,期货公司作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要坚持从实体经济需求出发,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吴红松表示,期货市场因实体经济的需求而诞生,并伴随着实体经济的成长而不断壮大。在发展初期阶段,期货市场扮演着为现货产业提供资讯、通道等辅助性角色。随着实体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期货市场自身的进化,期货市场逐步转变为现货产业风险管理、价格发现、资源配置等核心服务的主体。受地缘政治冲突以及经济增速换挡等影响,实体经济近年来面临多重压力,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更加凸显。

“在国内市场,参与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0年保持正增长。截至今年9月上旬,我国已有1311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套期保值相关公告,这一数字与2023年全年持平,A股实体企业上市公司的套期保值参与率达到了25.1%,显示出广泛的参与度。此外,参与套期保值的企业类型也从传统的钢铁、有色金属行业扩展到了生猪养殖、新能源汽车等多元化领域,体现了期货市场在实体经济中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吴红松说。

据吴红松介绍,我国期货市场的品种正在不断丰富,目前已上市品种达143个,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等多个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工具,有效拓展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吴红松表示,近年来,期货市场推出了与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的期货品种,如工业硅、碳酸锂等,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精准适配的期货工具。各交易所还在稳步推进涉及新质生产力的期货品种的研发工作,如碳排放权、电力、天气、再生钢铁原料等,不断完善相关品种体系。期货市场通过创新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有力地提升期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

“保险+期货”创新模式是期货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中期协数据显示,自2015年“保险+期货”业务试点以来,截至2024年9月30日,已有135家期货经营机构与974个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地签署了2562份结对帮扶协议,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35.1亿元。期货经营机构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天然橡胶、玉米、大豆、鸡蛋、苹果、棉花、白糖等21个品种提供了价格保障,累计承保货值2055.37亿元,涉及现货数量共计3896.97万吨。

吴红松认为,期货公司国际化对拓宽服务实体经济范围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加,期货市场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断拓宽服务实体经济半径。期货市场国际化业务及跨境业务的开展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方面,期货公司的国际化业务有利于境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中国价格’走向世界,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通过国际业务,期货公司链接境外客户,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满足境外客户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需求,助力中国价格国际影响力。”他说。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进一步激发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应用,期货行业正在深化科技应用,运用科技赋能,辅助实体企业迈向新的高度。

吴红松强调,在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初心的过程中,期货公司作为专业风险管理服务商,在紧随市场需求的同时,应结合公司所长,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帮助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同时,助力实体企业保供稳产稳价。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