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元年,也是中科创星在这一赛道投资布局的开始。作为国内最早将目光投向商业航天的投资机构之一,中科创星目前已布局涵盖了从卫星制造到火箭发射,再到卫星运营、卫星应用的全产业链,并拓展投资了如激光通信、电推系统等关键核心单机,投资的企业包括中科宇航、天擎航天、长光卫星、微纳星空、格思航天、垣信卫星等。
“中国曾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决不能再错过即将到来的‘大航天时代’。”这是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常说的一句话。在“大航天时代”,商业卫星产业链有何前景和投资机会?行业有什么短板和不足?围绕这些问题,米磊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专访。
证券时报记者:中科创星为何能那么早就布局商业航天赛道?
米磊:我很早就关注到以SpaceX为代表的全球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也因此一直在关注国内的进展和变化。2014年底,国务院首次出台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我越来越感受到全球一定会迎来“大航天时代”,中国也一定会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结合对行业内技术进展、领军人才的了解,以及对商业航天市场的判断,我们便开始投资商业航天,并且有勇气和决心布局。
证券时报记者:过去十年,商业航天一级市场投融资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米磊: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2017年、2018年左右迎来高点,再到后面几年增长不及预期,商业航天跟许多硬科技产业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起伏的周期。这两年,随着国家的重视,商业航天投融资又火热起来。但不管中间如何起伏,商业航天一直在慢慢生根发芽。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不那么喧嚣的时候,反而更有利于真正想踏踏实实干事的人,行业太喧嚣了反而容易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总体来看,我觉得目前商业航天的融资环境还不够好,整个行业面临着资本投入不足的挑战。
证券时报记者:商业卫星方面,中科创星的投资思路是怎样的?哪个环节的投资机会更大?
米磊:早期的时候,我们就在投资卫星整星企业,后面也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目前全产业链的项目都有在关注。整星企业方面,我们主要会看团队的行业积累是否足够深厚,是否有长期从事卫星研制的经验。产业链方面,我们重点看能够大幅降低成本的环节和创新技术,比如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载荷等。
证券时报记者:业内有声音认为,目前整星企业已经足够多了,资本应更多关注产业链其他环节。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米磊:我觉得相比于国外,国内头部整星企业的融资还是不够的,当然整箭企业拿到的融资也同样不够。其实在国外,无论是做卫星还是做火箭的公司都不太多,中国目前资源太分散了,不够集中,头部企业能力有待提升。中国需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卫星链主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发射卫星,这样整个产业链才会被带动起来。产业链发展起来了,各个环节企业的融资也就会更加顺畅。
越成熟的行业,集中度越高。未来最核心的是要加快卫星组网步伐,有足够多的用户付费购买商业卫星的服务,这样才能完成商业闭环,从而形成源源不断地卫星发射需求。同时,要有序地将头部链主企业尽快扶持壮大,这样有利于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事情上,避免低水平竞争。
(证券时报记者 周春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