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 张思远 龙思 杨雪彬
摘要:声誉是企业形象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声誉是金融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加强证券公司声誉风险治理,既是监管部门、自律组织的外在约束,也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资本市场业绩波动,证券行业声誉风险事件数量逐年攀升,其中从业人员不当言行更是关注重点。传统的业务风险管理手段难以触达人的思想层面,声誉风险如何引领从业人员精神风貌及行为规范,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治理方式。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一套以党建全面引领,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双轮驱动”的声誉风险治理实施路径,有效推进证券行业树立良好的公司声誉,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行业形象。坚持党建引领的政治底色,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优势和组织优势全面引领文化建设协同发展,加强理念认同、制度建设和人才激励。同时,有效运用思政工作,推动政治引领、执业规划、激励机制、员工关怀、问责警示等中心工作贯彻声誉治理各个环节。全面推动以党建为引领,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双轮驱动”的声誉风险治理机制和良性循环。
关键词:声誉风险治理 党建引领 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双轮驱动
一、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特征及其治理现状
(一)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特征探讨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投资者与经营机构数量激增,业务快速扩展,引发公众对行业更多关注。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发展普及,信息传播进入全新阶段,舆情管理日趋复杂,呈现多元化、传播广、交互强、可控性差等特点。因此,证券公司如何提升声誉风险治理能力,避免声誉损失,已成为行业关键议题。
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高度重视行业和机构的声誉风险治理工作。2021年10月,《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自律规则正式落地实施。2022年5月,协会发布《证券行业诚信准则》和《证券行业执业声誉信息管理办法》。2024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及要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分类名单制度和执业声誉管理机制,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2024年5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提到要重视声誉管理,坚定职业操守,培育良好的行业文化和投资文化。
根据《指引》相关表述,证券公司声誉风险涉及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和各环节,覆盖面极广,主要风险类型及其驱动因素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1 证券公司声誉风险驱动因素类型1
然而,从近年来主要公共媒体信息平台热搜榜及话题排行榜涉及证券行业的声誉负面事件数量和分类情况来看,可以总结现阶段证券行业声誉风险呈现的如下显著特征:
一是人员行为引起的声誉事件占比最高。由工作人员的个人不当言行和业务违规两类原因引起的风险事件,合计占比各类事件的比例过半,是影响证券公司声誉最常见的导火索之一,相关的不当言行不仅体现在“八小时以内”的业务工作开展方面,也体现在“八小时之外”的个人生活方面,其中又以后者数量居多、影响力更广。
二是不当言行引起的声誉事件传播速度更快和影响更大。由工作人员的个人不当言行引起的声誉风险事件,尤其是发生在公开场合或者社交平台的涉及社会公序良俗的不当言行的事件,由于公众对此类行为有明显的负面情绪表达,一旦曝光就很有可能变为热议话题,形成舆情热点的概率更高,同时该类事件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范围较大,持续周期较长。
三是涉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声誉事件更容易引发关注。证券公司董监高作为关键管理人员,其职务重要性决定了社会舆论对其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一旦其言行不当,轻则有损公司形象,重则影响公司业务的持续有序经营甚至整个行业声誉。
图2 证券公司声誉风险驱动因素分布2
(二)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理论和实践的痛点难点
1.理论方面。整体上看,有关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即便在自律组织出台和执行《指引》已近两年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为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是对于声誉风险管理的认识深度不足。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类型“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不同,声誉风险是一种次生风险,其概念模糊,数据相对欠缺,研究和管理方法也相对难以适配,即便在证券业协会自律规则已经出台、证券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日渐重视的背景下,对于声誉风险“是什么”“如何管”的认识深度仍有不足。
二是关于证券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理论探究较少。目前关于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的研究,以银行业为主,证券行业相关内容较少;对于如何科学确定声誉风险的驱动因素、开发科学预测和量化评估的方法模型等进一步的风险管理研究则更是几乎没有。
三是关于证券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实践总结较少。现有的声誉风险管理实践总结,更多的是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整合声誉风险的探讨,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整合声誉风险尚缺乏必要的流程、路径,对于企业战略的实际支撑效果尚有局限。
2.实践方面。纵观证券行业近年来的声誉风险事件,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工作人员不当行为,相应的声誉风险治理的重点是加强对人思想的引领,在这方面,传统的业务风险管理框架、制度、机制和措施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同时,行业特殊的从业人员结构和思想特征又进一步提升了治理难度,具体如下:
一是证券行业人员呈现年轻化、高学历、海归多的特点。年龄结构上,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35.96岁,其中26—35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49.82%;学历结构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35.34%,除去分支机构这一比例更是达到64.93%,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海归”比例方面,证券公司总部具有境外留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为25.01%。总体看,行业人员呈现年轻化、高学历、海归多的特点3。
二是证券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强。证券公司人员流动性较高是行业显著特征。2023年,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净流出2002人。行业部分条线、特别是智力密集型的前台部门,人才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年来头部券商人才争夺战的日趋白热化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2023年,投资顾问净流入3506人,证券经纪人净流出8458人,分析师、保荐代表人分别净流入706人和798人,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强4。
三是从业人员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诉求物质化的特点。由于证券行业的业务特点和人员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思想活跃、观点独立、个性鲜明、注重彰显个体价值,对于职场激励的诉求更多看重物质报酬而非精神荣誉,个别人员不乏仍存在“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此外,个别员工可能还存在缺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意识,面对压力和逆境有时不能很好地调整状态或是寻求合理恰当的表达方式,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不强,执业忠诚度较低。
从以上对于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结构和思想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由从业人员不当言行引发的声誉事件频发的原因:一个年轻化、市场化、高流动性的行业及决定了复杂多样的声誉风险源头。叠加当代社会,特别是青年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带来的观念冲击”“社会高速发展变化带来的认知挫折”和“网络信息技术多元迭代引发的思想波动”等“社会病”因素,增加了声誉事件发生的概率。而自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传递范围和速度日新月异又加快了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进一步增加了管控难度。多重因素叠加,一旦点燃舆论的导火索,极有可能上升为影响公司乃至行业声誉的重要事件。因此,行业声誉风险治理工作难度极高。
二、党建引领提升证券公司声誉风险治理的内涵和意义
行业以往的声誉风险治理工作,主要沿袭以业务风险为主要管理对象的风险管理框架、制度、机制和措施。将从业人员不当言行等因素纳入声誉风险治理范畴,比照业务风险管理,建立了事前防范、事中处置和事后改进的管理流程,具体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内外部沟通和危机公关、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制定应对预案等具体措施,以期有效防范声誉风险。
然而,仅以结果来看,从业人员因不当言行连累所在机构乃至整个行业的声誉事件仍时常见于报端,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相关工作开展并未起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有如下因素值得探讨:
一是上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并未触及到现阶段行业声誉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和管控核心;二是没有清醒认识到现阶段的证券公司声誉风险治理工作的本质是对从业人员个体意识和认知差异的管理,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三是没有深刻理解该项工作的政治属性,而是仅仅简单地看作一项孤立的业务或管理工作来处理,缺乏将其与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工作等政治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的“党建业务融合”的政治站位。
鉴于此,本文提出一套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文化建设和创新思政工作“双轮驱动”的声誉风险治理理念,其内涵和意义主要包括:
(一)党建工作对声誉风险治理具有引领作用
证券公司从企业性质来讲,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对于声誉风险治理而言,党的领导对声誉风险治理工作具有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是现阶段证券行业声誉风险治理的治本之道。一方面,党建引领是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夯实声誉风险治理工作基础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和党的组织,特别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抵制不良风气和思想侵蚀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党建引领声誉风险治理,也是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找准融合点,以党建工作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建设对声誉风险治理具有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对声誉风险治理具有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包括行业地位、品牌形象、口碑信誉、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社会责任、合规水平、媒体关系等,也都属于声誉要素范畴。另一方面,良好的行业文化建设对于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需要各证券公司共同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感染、影响、引领从业人员精神风貌。
因此,良好的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的声誉风险治理;相应地,声誉风险治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声誉积累是反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和直观成果。
(三)思政工作对声誉风险治理具有感召渗透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的根本保证和生命线,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对证券行业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引领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引领从业人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一方面,将声誉风险治理融入思政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作用,能够有助于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用共同价值观塑造和凝聚员工;另一方面,严明纪律规矩、责任落实到位,规范员工行为、塑造稳健风险文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建设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全面提高员工的思想认知,把正面的价值观引导贯彻到员工及其家庭的各个方面,使员工能够对导致行业和公司潜在声誉风险的事件保持警觉,能够主动自觉地做好言行管理,从源头上将各类由从业人员不当行为引起的声誉风险因素锁进笼子。
三、党建引领“双轮驱动”提升声誉风险治理实施路径
纵观行业实践,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文化建设栏目下“2023年度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年度报告公示”中的文本材料进行了词频量化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现行业声誉风险治理与文化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情况,得到如下结果:
表1 行业文化建设材料词频量化分析结果
从如上词频分析中可以简单总结行业声誉治理现阶段的特征:
第一,行业文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强调党的组织、党的干部等要素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已经普遍重视和结合声誉风险治理工作,并将其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员工及其思想动态、道德风险等风险因素也已经作为文化建设工作所关注的重要方面。
基于如上对于证券行业声誉风险驱动因素、核心矛盾的分析,本文提出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文化建设和创新思政工作“双轮驱动”的声誉风险治理理念,并论述了其意义和内涵,现就该治理理念的具体实施路径做进一步探讨,其框架可用下图表示:
图3 党建引领“双轮驱动”提升声誉风险治理实施路径框架图
(一)声誉风险治理提升要坚持党建引领的政治底色
做好现阶段证券行业的声誉风险治理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组织优势,并把牢选人用人关口,筑牢政治防线。
一是要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优势。做好现阶段证券行业的声誉风险治理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无论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声誉风险治理的融合,还是充分发挥思政工作对于声誉风险治理的感召和渗透作用,都必须以拥护“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证券行业声誉风险治理工作面临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情况,需要充分发挥各层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覆盖优势,真正做到利用党群工作的优势和作用,增强员工对行业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以“心”服众,达到外树形象、内聚人心、服务改革、服务发展的目的。
三是要把牢选人用人关口。强化党组织领导的把关作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机制,严把选人用人质量关,把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贯穿选人用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重视考察个人信用记录、道德水平修养,并将工作人员声誉情况纳入人事管理体系,在干部选用和后续管理过程中对于历史声誉情况进行考察评估,并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
(二)声誉风险治理提升要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企业文化对内指导员工行为,对外涵养舆论生态,是声誉风险治理的首要因素。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要与声誉风险治理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文化建设促进和统一观念认知,做好制度保障,强化人员管理,创新激励方式,以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执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为抓手,从源头上筑牢防范声誉风险的思想防线,从而有效维护行业和公司声誉,避免风险事件发生和扩散。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统一观念认识。证券公司应按照行业文化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声誉风险治理工作需要,统一公司上下在观念上对于稳健风险文化的认知,将文化精神内涵融入管理制度、日常经营和员工日常执业行为中,培育公司健康的文化氛围。具体措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明确文化内涵、多渠道开展文化宣传、开展风险案例学习研讨、加大员工培训等。
二是做好制度保障。从顶层设计上,将文化建设和公司战略有机结合,构建良好的声誉积累创造价值的制度机制;其次是结合内控制度,通过内控手段,明确各层级、各条线、各环节防控声誉风险的职责分工、履职保障和责任追究,深入贯彻公司企业文化;最后要结合人力和考核制度,将声誉风险治理效果纳入长周期的文化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从合规展业、考核激励、职业操守等关键环节入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员工管理、强化道德风险防范。
三是强化人员管理。一方面,公司设立文化奖项,对于操守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宣传,强化员工自律的规范效应和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对于违法违规的人员强化内部问责、追责,督促员工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促进的意识;同时以培训为抓手,开展全程全员的声誉风险相关培训,以及声誉风险管理、危机处理等系列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全员声誉风险防范意识,主动维护公司声誉。
四是加大正面信息供给。正面传播既是公司品牌建设的需要,也是对冲和稀释负面舆情风险的重要手段。公司应围绕文化导向,有组织、有重点地加强正面宣传,提升公司声誉形象,主动营造良好的正面舆论环境。
(三)声誉风险治理提升要用好思政工作政治武器
思政工作开展,要结合声誉风险治理需求,紧跟员工思想动态新特点、新情况,在充分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充分借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优势,针对不同对象,创新宣导方式、增强教育效果,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发挥组织作用。员工的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是证券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声誉风险治理的关键点。“每一位船员都有权利知道船将驶向何方”,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目标与员工的需求,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满足其对业务发展的把握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发挥思政工作引领员工建立与公司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极作用。
二是关心员工成长,明晰执业规划。思政工作需要引导员工科学制定执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员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锻炼自身品格素质、信息素质、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思政工作人员、公司管理人员要通过多种渠道与员工真诚沟通,拓宽员工讲真话、道实情的渠道,全方位了解和解决员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活力。思政工作的成果要落实到位,要为员工提供更多实际资源,减少“画饼”。物质激励方面,建立收入与贡献的高度关联,充分发挥绩效分配的激励作用。精神激励方面,要以多种方式发现榜样、选树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引导员工学思践悟、比学赶超,树立崇尚先进、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是关心关爱员工,注重员工满意度。思政工作要多为员工办实事,小到办公桌椅舒适程度、大到薪酬绩效和职位晋升的评定,要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创造简单清新、公平公正的工作生态环境,要向“不担当”“不精细”“不阳光”等作风顽疾开刀,对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反映的作风问题应当一一回应、具体解决,对于作风不实案例要加强警示,通过思政工作“以人为本”“作风建设”的工作主基调不断提升员工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
五是严肃问责落实,做好警示教育。思政工作要注重对于工作人员依法合规展业、言行一致等相关要求的约束及管理,通过日常督促、警示教育、挂钩考核等措施保障实施效果,对出现问题的责任人要严肃问责处理,体现公司治理声誉风险问题的决心和态度,防范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注释:
[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整理。
[2]资料来源:资本市场学院编著《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3]资料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行业发展报告(2023)》。
[4]资料来源:证券日报,《中证协“摸底”证券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从业人员年内净流出超3400人》。
参考文献:
[1]中国银河证券党建工作部课题组:《新时代国有证券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设实践研究》,《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优秀调研成果(2021)》。
[2]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委员会课题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证券行业文化建设研究》,《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优秀调研成果(2021)》。
[3]俞仕新、胡甲、刘涛:《证券业文化建设中的声誉风险治理研究》,《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优秀调研成果(2021)》。
[4]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课题组:《金融企业加强年轻干部和青年员工队伍建设的研究》,《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优秀调研成果(2021)》。
[5]杨宁、毛自翔、黄正莉:《新时代国有金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实践研究》,《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优秀调研成果(2020)》。
[6]章宏韬:《新时代国有证券经营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研究——以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优秀调研成果(2020)》。
[7]资本市场学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校对: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