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尚处成长“青春期”便遭遇“中年危机”?
来源:半月谈作者:半月谈2024-11-13 10:41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11期内容

从工具性的小众娱乐软件到如今“全民共创”的数字平台,“少年气盛”的短视频迅速收获了10亿用户,成为用户数量最多的网络视听形态之一。信息内容不断刷新,平台运营愈加规范,产业机制更加完善,除此之外,短视频还积极拓展边界,探索微短剧、文化旅游、地方生活服务、乡村振兴等多种可能性,极大地满足了用户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网络购物等多元化需求。

不过,相较于前几年突飞猛进地扩张,近两年短视频体量和用户数量增速都有所放缓。这是否意味着短视频发展后劲不足,尚处成长“青春期”便已然遭遇“中年危机”?其实,红利并未完全消失,只是有待进一步探寻。

精品化、知识化、便捷化等成为趋势

随着各种因素的叠加,短视频领域增速变慢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短视频平台曾经可以不断吸纳刚触网的“银发一族”,而现在短视频平台的使用者几乎覆盖了所有潜在的用户群体,用户数量趋于饱和。当然,增速放缓不仅体现在用户数量上,也体现在资本、内容、形态等多个发展维度中。

这种增速放缓的状态,正倒逼短视频领域探索新的可能性。诸如,转向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着力增加多元化、品质化的内容供给,满足不断迭代的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目前,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主要包括主流媒体、个人用户和MCN机构等。这些主体在意识到短视频发展变局的同时,基于自身的属性、功能、价值等,不断地探索“精耕细作”的方式。主流媒体的短视频作品坚持主题创作,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上发挥着传播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个人用户掀起“全民共创”的热潮,特别是随着AI和VR/MR/AR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作品形态更加丰富;MCN机构的职业创作者群体不断壮大,深度参与到短视频创作和分发的全流程,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各细分领域的作品质量。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品质化,丰富着短视频领域的生态格局。

某款主打AI技术一键生成式制作短视频的软件界面

在种类繁多的短视频中,泛知识类成为新宠。《短视频用户价值调研报告》显示,用户倾向高效有价值的观看体验,“有用”超过“解压”成为观看短视频的首因。2023年在抖音平台,中国科技馆等机构发布的科学实验视频播放量超432亿次,这些泛知识类内容不仅契合了用户开阔视野的期待,也满足了他们对松弛感的需求。

短视频在增速放缓后,似乎才真正进入到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

降噪、纠错、治污,

网络空间治理不能停

必须看到,虽然经过了多轮整治,短视频领域依然存在一些乱象。如果不加以有效治理,不仅会对用户的价值观、消费行为、审美兴趣等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对面临调整和提升的短视频领域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流量,一些人不择手段。有的博主通过刻意扮丑、恶搞引流,有的博主则依靠造假摆拍走红。2024年4月,公安部公布了10起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案例,引发社会关注。这些摆拍短视频为了流量而背离行业伦理,通过制造虚假的事件冲突,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恐慌。

炫富类网红制造消费奇观,迎合粉丝的物欲崇拜。一些网红大肆宣扬拜金主义,在短视频中展示珠宝豪车等,将自己塑造成奢靡的“偶像”。实际上,名媛网红只是一些MCN机构精心包装的商品,其炫富行为是为了将粉丝的崇拜转化为购买力。这类网红已经被平台封杀,但类似的网红是否还会出现,平台是否能第一时间进行整治,仍值得警惕。

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短视频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群体思想感情不成熟,对于网络信息缺乏判断力,非常容易被不正确的消费观、是非观、人生观蛊惑。例如,2023年走红短视频平台的玩具“萝卜刀”就引发了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它虽然是塑料材质,但可以模仿真刀去捅和刺,可能激发青少年的犯罪意识。

触网经验不足的“银发一族”因缺乏数字媒介素养,同样容易被虚假信息所欺骗。在许多年轻人看来“一眼假”的视频,却轻松骗走了不少大爷大妈的钱财;直播间自称“儿子”“女儿”的带货主播,让老人迷失在一声声“叔叔阿姨”甚至“爸爸妈妈”中,鬼使神差地下单了一堆假冒伪劣产品……

针对短视频领域存在的种种乱象,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需要相关部门和平台协同发力,严格管理、严肃整治,不断完善平台治理体系,为短视频领域良性运转保驾护航,为广大受众打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让算法避害、向善

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因其契合用户的观看期待,形成了观看黏着度。而短视频领域的问题和困境,也与黏着度导致的不良观看有直接关系。

不少人在刷视频的时候,有时会陷入痴迷。许多人把责任归咎于平台的大数据算法。一些观点认为,算法有造就信息茧房的危险,理由是算法持续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会让用户在刷看时局限于自己的兴趣,失去了对多元化信息的关注和探索。

从理性的角度看,信息茧房并非存在于所有的短视频刷看行为中,甚至不少学者认为这一观点并没有科学依据。人们所处的环境是复杂而多元的,除了短视频平台,还会受到个体生活、社会场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视频并不是人们认知的决定性力量。对于短视频平台来说,推荐的内容越多样化,用户长期留存的概率反而越大,所以平台并不会鼓励用户进入信息茧房。一般来说,短视频平台都会设置“兴趣探索”机制,不时地增加用户不常看或随机内容的推送,以避免用户落入信息茧房。

需要看到,信息茧房如果真的存在,还与我们自身缺乏自制力与分辨力、容易陷入自己的偏好有关。通过外力和内驱力尽量改变这一惯性,我们才能找到信息茧房的破局之道。在这方面,短视频平台确实负有积极引导、创设话题、拓展链接的责任。

2023年,考古文博类、文物“显眼包”等内容在抖音持续受到欢迎,带动了博物馆线上线下打卡热。《2024抖音博物馆生态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博物馆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91%,累计播放量同比增长62%。短视频为文博注入活力,得益于推荐算法的精确有效分发。这是短视频算法趋利避害的成功案例。

展望未来,短视频应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稳步前进,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与不同领域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传媒业态之一。

作者:刘俊 董传礼

(作者刘俊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董传礼系山东师范大学讲师、

山东大学与山东广电局联合培养在站博士后)

原标题《短视频的狂与思:“青春期”便遭遇“中年危机”了吗》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