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多家银行相继宣布信用卡权益调整生效。从取消或降级旗下信用卡权益,到停发联名信用卡,再到裁撤或调整信用卡业务部门,今年年内,多家银行调整信用卡发展战略。作为商业银行零售引擎的信用卡业务持续收缩,其背后,与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缩减、交易规模缩水,以及不良贷款率上升不无关系。
从有关数据来看,信用卡无论是在发卡量,还是在交易规模,以及不良贷款变化上,均表现得不如人意。央行公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6亿张,环比下降0.85%;较2023年同期减少大约700万张;较2022年同期减少大约3800万张。
而在信用卡交易规模和App活跃度方面,有的银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截至2024年9月末,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4530.8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1.9%;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985.2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27.36亿元,降幅为4.36%。招商银行信用卡App“掌上生活”,月活数据从2023年末的4197万,下降至2024年中期的3907万。平安银行半年报披露,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信用卡App月活用户为4338万,较2023年末的5193万减少约800万,而今年三季度这一数据继续降至4181万。
不仅如此,信用卡不良贷款也呈现了上升趋势。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信用卡不良率情况的16家银行中,有13家不良率较去年底有所上升,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均超过3%,分别为3.03%、3.88%、3.24%。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中,信用卡透支类资产规模分别为5.3亿元、93.3亿元、262.2亿元,在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12.2%、33.5%、48.0%,增速较快。
信用卡业务萎缩也导致部分银行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滑。交通银行在半年报中提及,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中,银行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9.77%,主要是消费额同比下降叠加主动清退高风险客户等因素影响,信用卡回佣收入及违约金收入有所下降。中信银行上半年末,银行卡手续费79.50亿元,同比下降2.50亿元,主要是全市场信用卡交易量整体下降,影响信用卡回佣收入。
由此可见,银行在提升信用卡业务服务质量的同时有必要算好成本账,信用卡降成本已迫在眉睫。
目前,一些银行调整信用卡权益,提高获得权益的门槛或者取消部分信用卡权益便是降成本的一项重要举措。比如,平安银行发行的悠悦白金信用卡此前可以使用积分直接兑换年费,就在11月初,该项优惠政策被取消,调整后需满足一定的最低消费额。其中,“悠悦白-乐行版”信用卡的年费要“当年消费满5万元”才可免次年年费。农业银行下线五倍积分包活动,调整VISA全球支付白金卡境外消费积分规则,由“消费1美元获12积分”变更为“消费1美元获6积分”。交通银行也对信用卡权益服务进行调整,如沃尔玛商户的普通买单折扣由9.85折调整为9.9折;银联惠购业务不再提供超级权益VIP月卡、季卡购买服务等。
此外,也有部分银行调整或裁撤信用卡分支机构,比如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上海农商行、蒙商银行等调整信用卡部或中心的设置,华夏银行今年上半年同时关闭天津信用卡中心和广州信用卡中心。这些都是银行降低信用卡业务成本的具体措施,以有效应对成本过高等问题。
不过,信用卡降成本也应考虑用户体验,避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各行应根据自身市场定位,深入挖掘并专注于关键的消费场景和目标客户群体,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高服务水平和便捷性,以优质服务和良好的客户体验留住客户。与此同时,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增强客户满意度,并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来提高整体业务效率和降低成本。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