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量化百问》第十八期丨如何看待规模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4-11-03 13:40

栏花.jpg

“规模是收益的敌人”,这句话在资产管理行业里已经成为常识。在量化投资领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规模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本期专栏将就此进行探讨。

Q71:规模和收益的关系是怎样的?

市场上一般认为,收益是投资能力和管理规模的函数,规模和收益确实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并非线性负相关,最核心的要素还是投资能力——底层策略储备、人才梯队建设、模型迭代效率等。但外界对管理人的投资能力感知不够直接,更多的还是从规模和业绩等显性指标倒推其投资能力。

从海外的实践来看,有一定管理规模的量化机构往往历经多轮牛熊市场轮回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大规模资金管理经验;凭借智力和算力多年持续的高投入,在投资方法论的完整度、策略储备的丰富度、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等方面具备较强竞争力,长期业绩表现更为优异,也有较好的品牌积淀。如千禧基金,管理规模已超过560亿美元,在过去32年时间里依然实现了年化13.5%的费后收益,其他著名的几家量化对冲基金,D.E. Shaw,Citadel,Two Sigma 也在超过50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下取得了优异的长期业绩——可见,规模大小与业绩表现之间并无线性推导关系。

Q72:投资者应当如何看待管理人的规模问题?

规模是一个动态数据,受到净值表现和募资影响较大。建议投资者应更为关注“管理人的投资能力是否已经体现在当下的规模量级和净值表现上”,也就是为何“规模的变化(特别是短期增速)比规模量级本身更为重要”——“如果是超额相当,那管理规模越大则投资能力越强”;“若为同等的管理规模,则投资能力越强超额收益就越高”。

管理规模量级不同则难度不同,管理50亿与500亿规模体量资产的难度完全不同。在一定管理规模量级上仍取得较为不错的超额且收益较为稳定,体现的是团队整体投研能力和策略完整性。

Q73: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人各有怎样的规模优势?

如发展阶段处于早期,在规模体量不大时可通过较高的换手率捕捉偏短周期的投资机会,并获取较为优质的高超额,但随着自身管理规模的扩大,A股市场有效性提升加速,行业竞争加剧,持续获取稳定的优质超额难度也在进一步加大,背后考验的是团队综合投研能力及策略完整性,尤其是中低频等维度的积累深厚程度。

如发展逐步走向成熟,有较大管理规模的量化私募,相对来说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更强,一般会围绕“全周期、多策略、多品种”等做好智力及算力的持续高投入,不断丰富策略库储备,提升投研综合能力,以不断加宽自身护城河保持一定竞争优势。

(CIS)

校对:姚远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