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量化投资问题时,不少投资者会将头寸、管理规模、策略容量等概念混淆,其实它们之间差异很大,本期专栏将帮助大家厘清这几个概念。
Q66:什么是头寸?
头寸(Position)也可称为仓位,指投资者在市场中所持有的某种资产或证券的数量或价值。股票头寸一般指投资者购买股票所使用的金额,其资金构成可以简单拆解为“本金+杠杆”,在股市交易中可分为“多头头寸”和“空头头寸”。
量化机构在美股市场普遍使用杠杆,机构更关心头寸规模,而非管理规模。国内情况则不太一样,以量化多头为代表的主流资管产品线,并未广泛使用杠杆;市场中性产品线的股票头寸大概在产品规模的80%——头寸规模一般略小于管理规模。
Q67:何为策略容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策略容量一般指某一策略在一定收益预期下能容纳的资金规模。这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基于收益预期的一个函数——如果预期收益下降,策略容量也会上升。策略容量与策略本身特点有关,也与交易成本高度相关。
资管机构的管理规模通常需与其整体策略容量相匹配。一般来讲,随着规模上升,自身交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且呈现非线性增长——期望通过历史数据获得这类影响的准确预估,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资管机构应及时关注自身规模增速,将策略容量与募资节奏做好适配。
Q68:不同类型的量化策略,策略容量如何?
(1)股票高频策略:持仓周期在分钟级别,基于微观结构,超额夏普率高,但策略容量小。高频策略指在极短的预测周期(按海外惯例不超过5分钟)里赚取买卖价差获利;考虑到国内T+1和印花税的股票交易规则,真正优质的高频策略基本上无法大规模发行资管产品,也并非主流策略。
(2)日内统计套利策略:持仓周期在小时级别,日内价量预测,超额收益表现较好,夏普率较高,策略容量较小。
(3)统计套利策略:持仓周期在日、周级别,短期价量和事件行为预测,超额收益表现中等,夏普率中等,策略容量中等。
(4)基本面量化策略:持仓周期在月、季度级别,通过基本面数据预测长期股价变化,超额收益表现一般,夏普率较低,但策略容量大。
一般而言,策略预测周期越短,对滑点的容忍度越低,让渡冲击成本的空间就越少。原因在于:若持仓周期较短且换手率较高,单次持仓收益预期并不高,而规模提升后,其交易成本占比的影响还将显著提升。
Q69:交易成本对策略容量有何具体影响?
交易成本随资金规模呈非线性增长,而策略收益则随资金规模呈线性增长。在美国股票市场,交易成本主要是冲击成本,交易佣金相对可以忽略不计,其中承担做市商职能的机构还能拿到交易所流动性补偿的佣金返还。在A股市场,随着规模增长,冲击成本甚至会超过印花税和交易佣金等直接交易成本。
由于冲击成本很难准确建模,如果短期规模增速过快,可能会导致对滑点及市场冲击的处理不够精细;而随着自身规模快速扩增,与市场的互动显著增加,基于历史数据的冲击模型的参考意义显著下降,由此影响超额表现。建议投资者更多关注规模的变化(特别是短期增速),而非规模量级本身,即“管理人的投资能力是否已经体现在当下的规模量级和净值表现上”。
Q70:如何提升策略容量?
不管是获取收益的能力,还是对滑点及冲击成本的精细处理,都与模型预测能力高度相关。换言之,策略容量的本质在于模型预测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通过扩大选股范围、扩增持股数量、拉长持仓周期,进一步丰富低相关收益来源,并持续提升投研流程系统化和精细化程度,都有助于预测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提升策略容量;也可以选择清洗处理更高质量的数据,确保数据涵盖广泛的市场环境,优化模型参数,防止过拟合并提高模型的自适应能力,采用更为严格的回撤方法来交叉验证策略表现等方法。
目前,多家量化私募已积累了管理大规模资金的丰富经验,在如何设置交易滑点及有效应对冲击成本等方面,力争基于自身策略逻辑和特点积累大量有效数据持续进行策略优化。同时,搭建并完善丰富的产品线,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力争将策略容量与募资节奏做好适配,将客户风险偏好与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做好适配;而投资者也应对持有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寻找与自身风险偏好和资金久期相匹配的产品。
(CIS)
校对:杨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