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购六条”新政驱动下,并购市场升温。尤其是并购重组的交易双方,项目方想着怎么利用难得的时间窗口实现利益最优化,收购方想着怎么趁着宝贵的政策东风寻找到企业新的增长点。一时间,A股市场并购案例纷至沓来,市场激活效应明显。
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力”:
一是政策给力。“并购六条”的推出为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打开了难得的政策红利窗口期。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其中,不仅明确支持跨界并购、允许并购未盈利资产,还表示将提高监管包容度、提高交易效率、提升中介服务水平,并加强监管。这一系列政策举措无疑为并购重组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特别是跨界并购与未盈利资产收购方面,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此外,为了更好地护航并购重组落地见效,“并购六条”在提高监管包容度方面做出了多项突破性安排,监管部门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事项进一步提高包容度,支持交易双方以多元化的评估方法为基础协商确定交易作价。
二是引导用力。上述政策发布后,上至证监会、交易所,下至证券公司、行业中介,都在全力推进政策的落地见效。以深交所为例,可谓多管齐下,比如开展走访调研,推进解决各方关心问题。走访对象既有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还有投资机构、企业集团,通过对市场各方走访调研,深交所一方面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建议,另一方面也向市场解读并购重组政策,推进解决市场各方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夯实并购重组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此外,联合部委、地方政府高频次举办交流培训,编发专业权威的政策导刊等,围绕着并购重组推出有信息量、有指导性的活动。上交所层面也多次举行券商座谈会,现场宣讲并购重组最新政策精神,并就进一步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听取意见建议。
三是公司发力。当前A股市场并购重组持续升温,可以说是处于迸发状态,背后有资本市场内在的合理性。伴随资本市场的焦点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叠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产业链的吸收合并正当时。政策提供了空间,监管加强了引导,企业自然乘势而上。应该说,近期一系列案例折射出并购重组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既是外部力量驱使,更是内在需求使然。
不可否认,用好用足并购重组工具对现阶段的市场意义重大、作用巨大,可以很好地激活市场,从而提振信心。对于产业而言,并购重组是企业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先进制造领域,并购重组将帮助企业快速扩大业务规模、避免陷入“内卷式”低效竞争,是企业快速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讲清楚其价值作用的同时,也要讲透彻它的风险和难度。让市场各方对其心存敬畏,合理研判、科学设计、规范操作,合力为并购重组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营造好的市场环境、市场氛围、市场风气。
并购重组是专业程度、复杂程度皆高的资本运作。前期“并购潮”中,就有上市公司实施重组后出现“并而不整”“整而不合”的问题,甚至出现收购标的“失控”的情形。为避免这类情形再次发生,重组方案设计之初就要合理研判、科学设计,需对交易作价、对价支付安排、管理团队任用激励、业务团队协同融合等作出恰当安排,不要购而不并、购而不管,要真正并出高质量,持续关注并购标的业绩实现是否达到目标,与上市公司相关业务板块协同是否符合预期等。
并购重组还是内幕交易易发、高发、频发的敏感地带。交易对方方面,要重点关注定价公允性以及是否存在突击入股、股份代持、老鼠仓等违法违规情形。对于上市公司聚焦主业、提升投资价值的真并购要鼓励要支持;对于规范程度相对较差的“壳公司”盲目跨界并购交易则要从严监管,那些“借重组之名、行套利之实”的市场乱象更是要毫不手软,坚决不给可乘之机,不要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