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近期,多个行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密集呼吁,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
中标价低于成本,已成为困扰光伏制造行业的难题。光伏协会召开专题座谈会,阻止行业内卷。会议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并不常见。
中国风能专委会组织制定低价恶性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及罚则,重点解决低价恶性竞争、对竞争对手诋毁、明显有失公平的合同条款等问题。多家公司签署自律公约。
中钢协则呼吁加强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加快研究推进产能治理和联合重组,努力维护市场稳定、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上述行业存有一些共性,如市场化程度非常高,行业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或竞争优势。行业内卷则外化为多种表现形式。如价格战,由此带来筋骨尽伤,汽车、光伏、钢铁等产业的不少公司,都面临业绩压力。如“口水战”,竞争对手之间肆意抹黑、“背后捅刀”。
正常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合理调控相关支出及投入,调整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但内卷之下,相当比例的企业掉入竞争陷阱,陷入螺旋式降价的困境。企业既无法完成“以价换量”获取市场份额,也无法保持合理的利润率,运营压力不减,价格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形成“多输”局面。
对于这些问题,行业组织层面给出一些反馈。光伏协会指出,行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产品销售价格需要高于全成本,企业才能可持续经营。
市场普遍认为,还需要更多力量介入。毕竟,对于市场充分竞争的产业来说,协同减产等策略的落地难度较大。
从产业逻辑来看,扩大市场规模、寻找新增长点往往是破局之道。这也是不少企业主体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原因。通过锚定全球,提升国际化竞争优势来躲开内卷的漩涡。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通过聚焦核心技术,巩固扩大产业优势也是一条重要路径。企业发展原本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比赛。在这一底层逻辑下,激烈竞争的制造类企业,应该逐步实现从以往的规模竞争、价格竞争,过渡到技术竞争、创新竞争。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是门必修课,转型是道必答题,成功者才能同步实现行业和企业由大到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