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这本书!了解文化经济领域的十二个重要命题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09-27 19:25

640.png

书 名:《文化经济前沿课》

作 者:金巍、杨涛 主编

页 数:264

字 数:190千字

定 价:46元

书 号:978-7-5115-8384-0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内容简介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经济前沿课》从“文化经济化”视角展开,由十几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联合撰写,从文化经济的经济理论、产业形态、政策研究等方面提供了12讲精华内容,涵盖了文化经济的主要课题,既有基础理论解读,也有前沿问题观察,能够为相关部门广大党员干部、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金  巍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高级经济师。兼任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金融、文化经济、金融文化等。出版有《数字文化经济浪潮》《文化金融学》《文化金融:通往文化世界的资本力量》《文化金融》等专著。

杨  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金融与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科技、支付清算,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科交叉研究。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主编出版一系列重要报告与著作,主持众多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长期写作内报并向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积极面向行业和公众分析热点问题。

编辑推荐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日益增加,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中增长迅速的领域之一,我国已经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促进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以经济促文化,是我国复兴之路上文化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全领域覆盖:既包括文化经济的基本命题、基本经济形态和产业形态及其发展、文化经济政策,又对文化产业经济、艺术经济、创意经济、版权经济等多种形态等具体运营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实用性与参考性: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实践层面案例丰富,政策层面讲解透彻。

翔实数据支撑:大量数据+研究成果,涵盖国内外文化市场统计分析+文化政策效果评估。

专家推荐

文化经济学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研究的边缘领域,但现在已经引起业界广泛的关注。十几位专家共同聚焦文化经济问题,本身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文化经济前沿课》既有对基础问题的解析,也有对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的观察,逻辑严谨,通俗易懂,相信对研究者和广大基层干部认识文化经济都有极大的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李扬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蕴含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能量。“文化经济化”路径的文化经济研究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与国家软实力建设,也有助于新时代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本书从理论、政策、业态多维度分析了文化经济问题和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认识文化经济学的良好架构,非常值得广大读者阅读。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王忠民

以经济学视角研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问题,尤其是研究文化领域的经济问题及规律性,能够为研究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理性的思考。《文化经济前沿课》适应当前形势,重点讲解了文化经济领域十二个重要命题,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是这个领域难得的读本。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 王永利

《文化经济前沿课》在系统梳理文化经济学研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聚焦文化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技术、政策等要素涉及的前沿问题,关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将理论分析融入具体的实践,突破了相对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研究范式。相信从事文化经济的研究者、从业者、政策研究制定者都能从中有所得,会更加关注和助推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原院长  李炎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可以研究一下人文经济学”的重要指示再次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推向前沿。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2006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的一篇短评文章《“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中有极其简练的总结,他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段话指明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两个基本路径,也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路径。其中,研究“经济文化化”侧重研究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时,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要素,经济是发展对象和客体,这与当下人文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更为接近;而研究“文化经济化”则是侧重研究文化领域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文化生产问题,讨论以经济和产业方式发展文化、推动文化繁荣,文化是发展对象和客体。后者正是我们这本书的视角,也就是关于“文化”的经济视角。

我国已经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促进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以经济促文化,是我国复兴之路上文化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人民日报出版社与我们联系合作出版“文化经济”主题图书时,我们决定将“文化经济化”这个路径作为基本视角,面向广大中基层干部、职员和从业者,普及文化经济知识,为发展文化经济作出贡献。

在“文化经济化”这个观察视角上,基于当前文化经济研究的主要方面,我们确定了要关注的三个范畴的内容,即关于文化生产的经济理论分析、文化经济的产业研究以及文化经济政策问题。本书也依此分为了三个部分。最终,我们经过筛选并沟通,邀请了国内十几位文化经济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就以上三个部分分别设计主题,提供了十二讲内容。

第一部分关注关于文化经济的一些基本命题。从“成本病”开始,文化经济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点的基本命题。这些基本命题主要包括如何用经济学范式分析文化生产,如文化产品供求、价格、消费偏好、外部性、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就业与劳动者、文化产品与服务贸易等。了解这些基本命题,才能理顺文化经济的基本逻辑,即文化生产的经济逻辑,同时也才能理顺以经济学方法分析文化生产的理论逻辑。文化生产的“文化”是作为人类活动成果的文化,文化生产则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之相关的是“文化生产力”问题。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同于通常经济学意义的产品和服务,文化生产力也不同于物质生产力,其中的特殊性一直是经济学家们试图解释清楚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晓明研究员和中央财经大学周正兵教授在第一讲中详细阐述了文化经济学的对象和范围、研究起点、体系建设等问题,同时就数字文化时代的影响和反思进行了讨论,作为开篇之作,对我们认识文化经济和文化经济学极有帮助。此外,在这一部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研究员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探讨了产业经济视角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特征与现实意义,山东大学王广振教授与丁佳宁博士分析了文化经济中的文化资源资本化与文化资本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戴俊骋教授就文化经济与地方协同发展问题的意义、路径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建议。

第二部分关注文化经济的基本经济形态和产业形态及其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文化经济的经济形态和产业形态日益丰富。从经济形态上,我国文化经济又表现为文化产业经济、艺术经济、创意经济、版权经济等多种形态,这些形态可看作是文化经济的多侧面映照;在产业层面,文化经济又表现为文化产业、艺术产业与艺术品市场、创意产业、版权产业等多种产业形态。世界各国因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情况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这些产业形态有较大的共同之处。

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文化产业成为文化经济最重要的产业形态。在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正面临新变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郭万超所长与中国戏曲学院马萱教授在解析文化产业概念、文化产业构成条件等基础上,结合数字经济背景,对文化价值链的重构与调整进行了阐述。关于艺术的经济研究,可能是文化经济研究中最典型和古老的话题,国外学者在艺术市场、艺术资助、艺术经济史等方面都进行了长久深入的研究。“艺术”的范畴很宽泛,如果把“艺术”的范畴缩小并聚焦在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古董等门类的“艺术品”上,则观察当代艺术品市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艺术经济的基本面貌。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刘双舟教授介绍了艺术产业与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国内发展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意娜教授多次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经济相关研究和活动,对这一领域有很深的认识,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创意经济。版权经济是文化经济的另一面,是以文化生产中的法定权利和这些权利的价值实现为中心的文化经济,英国文化经济学家露丝·陶斯在多年研究之后致力于“在版权经济基础上重构文化经济的理论框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王扬主任曾主持版权经济和版权金融相关课题,在本书中对版权产业和版权经济做了介绍。

第三部分关注文化经济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经济手段干预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流通、传播、消费及其他相关社会生产关系的措施和行为准则。以政策干预文化生产,一种解释是以“市场失灵”为前提,但往往因文化经济具有双重属性而出现更复杂的情况,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我国是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政策在经济和产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经济问题,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以文化经济政策发展文化的路线,一直延续到今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从文化经济的工具和手段看,可以分为文化财政政策、文化税收政策、文化金融政策、文化贸易政策、文化土地政策等。另外从文化经济的形态看,文化经济政策可以分为文化投资政策、文化消费政策、文化出口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等。

在这一部分,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崔志娟教授、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付广军研究员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金巍副主任分别就文化经济相关的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做了介绍和分析,有助于读者了解当下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概况。当然文化经济发展还有许多专门领域,政府部门会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项政策,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本书中深圳大学张振鹏教授就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的全球趋向及中国演进进行了解析。

同时,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文化经济观察与研究有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经济研究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发展文化经济是发展文化的需要,能够助力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软实力;发展文化经济也是发展经济的需要,能够助力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归根到底,发展文化经济还是发展文化的需要。我国已经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但我们对什么是文化强国的认识可能还并不十分清晰。一个判断是,没有文化经济强国,就没有文化强国。很多人还未意识到文化经济对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意味着什么,幻想仅仅通过财政支撑的公共文化建设和社会科学建设就解决文化强国建设问题是不现实的。

二是“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路径的区隔与汇合。本书关注了“文化经济化”路径下的文化经济,核心是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经济问题,这个路径的观察与“经济文化化”的观察路径是有区隔的,研究范式完全不同。因此,研究上将两者混同是不妥当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否则将两者统称为文化经济无法逻辑自洽。关于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作用的研究,可能常陷于空谈,但在文化经济实践层面的汇合之处,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文化的力量。例如,消费品工业中的产品文创化与文化赋能同时反映了“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如同中国的茶、酒、美食,是传统时代的文化与物质融合,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产品是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融合,这是文化经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新趋势。

三是数字化时代经济范式的转换对文化经济研究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数字经济时代更为明显。文化产品的生产,在区块链、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集群式技术的应用中呈现新的状态,ChatGPT和Sora的出现,使文化生产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与以往的技术革命有所不同,数字技术革命带来文化经济范式变化不止于载体的改变。技术范式的转换也带来研究范式的转换,比如数据要素的加入。当前数据资产入表问题引发关注,于文化经济而言,体现在文化企业的数据资产,尤其是文化数据资产如何评估的问题。文化经济数字化,使数字文化经济成为文化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对新时期文化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四是文化经济研究与中国特色文化经济发展问题。正如本书很多学者的观点一样,文化经济学研究在国外不是显学,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也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在实践方面亦是如此,我国的文化经济还未经历典型的文化经济发展。但也应看到,我国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变迁已经为文化经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研究文化经济,既要对国际文化经济发展有充分的了解,还要结合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实际。随着世界经济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往的参照逐渐失去价值,中国所有关键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经济。

对积极参与本次编写工作的各位专家老师表示感谢。特别感谢为本书题写推荐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原院长李炎。

本书是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和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策划推出的,得到了人民日报出版社领导和各位编辑老师的大力支持,尤其要对责任编辑蒋菊平、徐澜表达诚挚的谢意。感谢立言研究院所有参与编写工作的同事,尤其是崔红蕊博士自始至终参与编写工作,安排工作进度,积极协调作者,同时负责文字校对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

文化经济是比较新的领域,由于时间所限,困难较多,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请各界同人批评指正。

金巍 杨涛

2024年1月29日

目 录

前言 / 001

第一部分 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的时代强音

第1讲 新发展阶段的文化经济学 / 003

尽管文化经济学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但这不妨碍我们从稍微学术一点的角度来认识如火如荼的文化经济。文化经济用理性的力量,让人文绽放光芒。

第2讲 文化经济中的文化资源资本化与文化资本 / 032

世界需要化神奇为神奇的力量,否则神奇将变为腐朽。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和文化资产,一定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第3讲 产业经济视角下的文化产业 / 052

产业是经济肌体的脊梁骨,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的支柱,反映了文化经济的诸多特征。中观世界承上启下,充满柔性和韧性,让我们去探究文化经济的神奇吧。

第4讲 文化经济与地方协同发展:意义、路径与建议 / 084

最美的花,也要在土地上生根发芽。文化经济的在地性,渗透着的是区域文化的张力和“出圈”渴望,是生产者自我实现和创造性表达。文化经济与地方营造,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第二部分 文化经济视域下的新经济与新产业

第5讲 文化产业:价值链重构与数字化转型 / 103

数字化是近年来最让人期待的未来图景。文化产业价值链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横向整合、纵向延伸,链条网格化,更加充满活力。文化产业数字化预示了文化经济的新命运。

第6讲 艺术市场:发展态势与治理模式现代化建构 / 122

艺术经济是文化经济的滥觞,从最初的混沌走向澄明之境。 转型、跨界、融合,理性、多元、共治,当代艺术市场正维护着文化经济的气质和格调。

第7讲 创意经济:边界与趋势 / 140

创意是文化世界的创新之道。创意使文化深入人们的生活,与琴棋书画共振,与锅碗瓢盆和鸣。创意者与创意阶层的崛起,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希望。

第8讲 版权经济:法治助力下的可持续发展 / 157

文化经济呼唤法治的力量,版权经济正在时代“风口”。版权意味着财富,意味着国际竞争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发展法治经济,这为版权价值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三部分 政策助力文化经济发展

第9讲 文化财政政策: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柱 / 177

财政是庶政之母。文化经济发展要依靠“无形的手”,也要依靠“有形的手”。调结构、优布局、促创新、明导向,文化财政政策在文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第10讲 文化税收政策:税收为文化产业发展助力 / 187

文化的公共属性、社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的特性。税收是对文化产业有所倾斜的一种政策,也确实有效。文化产业的成长与稳定需要长期有效的税收政策支持,需要调整的工作还有很多。

第11讲 文化金融政策:推动金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引擎” / 207

金融与文化的缘分,是冰火之恋。金融助力,已成为文化产业腾飞的“金翼”,而文化金融政策,也基本形成体系。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任重道远,文化金融政策还需更加有力。

第12讲 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全球趋向及中国演进 / 227

政策虽然常常滞后,但也要紧随实践的脚步。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快,迭代快,令人应接不暇。这是文化经济的未来产业。向世界借鉴和学习,坚持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未来可期。

校对:苏焕文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