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政策显效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涌现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程丹2024-08-23 06:59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政策暖风频吹,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积极借助并购重组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并购重组进入新的窗口期。“科创板八条”发布两个月以来,科创板已有14单并购重组案例落地。

安永华中区审计服务副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认为,以产业驱动为代表的并购重组得到了监管鼓励和市场欢迎,龙头、链主也更积极开展产业并购,可以预见上市公司的并购将更加活跃,未来会有更多标杆性的并购案例落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购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正在涌现,为资本市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特别是“科创板八条”发布后,科创板并购案例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2倍,已披露的交易金额超过30亿元。

如7月15日,希荻微、富创精密分别披露收购资产方案。希荻微拟以约1.09亿元收购韩国上市公司Zinitix Co., Ltd.合计30.91%的股权。富创精密则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多个交易方持有的亦盛精密100%股权,交易作价预计不超过8亿元。三友医疗8月14日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水木天蓬剩余股权,公司表示,通过本次交易,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核心业务板块的控制力,强化上市公司与水木天蓬的战略协同效应,有利于上市公司整体的战略布局和实施,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借助并购重组加速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国际化布局正成为一种新趋势,多数公司强调了并购重组后的协同效应,涵盖技术协同、市场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意在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价值。

中金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投行业务负责人王曙光表示,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的过程中,并购重组兼具“入口”和“出口”的双重功能,是最为重要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渠道之一。通过并购重组,企业既能高效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又能快速出清低效资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做优做强。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大A控小A”交易越来越多,如广东宏大7月2日发布公告,拟以9.8元/股的价格收购雪峰科技2.25亿股股份,交易总价款为22.06亿元,成为今年民爆产业的重要整合案例,也是资本市场又一单“A控A”。

王曙光介绍,从整合路径来看,目前A股上市公司之间整合的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非同一控制下的市场化吸收合并十分罕见。此类交易虽然较为复杂,但从产业整合的角度看,却是整合最为彻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支持和培育头部上市公司。

IPO撤单企业频现并购席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7家上市公司披露收购拟IPO企业控制权的公告。这7家拟IPO企业中,有6家公司主动撤单,1家公司因批文失效而无缘上市。

通威股份拟以增资和协议收购方式收购润阳股份51%股权,合计交易对价不超过50亿元,交易完成后,润阳股份将成为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润阳股份是一家太阳能企业,曾谋求在创业板上市,2022年递表,但在注册生效后未继续推进上市工作,最终无缘A股。

永达股份此前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金源装备51%股份,交易尚处于初步筹划阶段。金源装备早在2009年就曾申报创业板IPO,并于一年后主动撤回了申报材料。2011年,金源装备再次申报IPO,于次年主动撤回。2021年,金源装备第三次冲击IPO,于2022年6月终止。

一家创投企业的合伙人表示,并购退出在一级市场的预期明显升温,创投机构希望“两条腿走路”,迫切需要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力合科创此前曾在互动平台上表示,IPO为公司投资孵化项目退出渠道之一,未来公司也将持续拓展企业并购、股权转让等多元化退出渠道。

市场期待更多监管支持

今年以来,证监会多次表态支持高质量产业并购,先后出台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延长财务资料有效期,更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绿色通道”,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优化完善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等,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监管态度。

基于当前披露的并购重组公告,未来将有更多的并购重组案例落地已成为市场共识。如何合理市场化估值定价、相关方专业能力和资源欠缺等仍是并购重组中难以避免的难点。

“未来头部公司并购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扩张的需求预计将更趋频繁和迫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赛道将成为并购重组的高发领域,高科技含量、轻资产运营、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标的往往需要更为灵活的估值定价体系。”王曙光建议,进一步给予并购重组市场化博弈空间,提高潜在标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参与并购的积极性,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补链强链、做大做强,进而促进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更好的回报。

汤哲辉表示,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可以扩充自身的产品布局,获得更有经验的技术团队,整合上下游产业,巩固自身的竞争实力;对于被并购标的而言,利用买方的资源和平台,突破规模和资金实力的限制,可以加快研发和拓展速度,实现更大的发展。有必要丰富支付手段推动资本市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效率,夯实转型实效和发展质量。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