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潮】让更多“中国制造”拓宽体育经济产业链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赵昂2024-07-30 08:25

今年巴黎奥运会上,各类“中国制造”商品大放异彩,既包括各类官方特需商品、比赛指定用具,也有演出用无人机等赛事相关用品。可以说,来自中国的产品不仅为巴黎奥运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也将为赛事增添更多的科技感和观赏性。

奥运赛事经济对相关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海关数据显示,浙江省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超100亿元,同比增长24.8%。更为关键的是,在国际体育赛事上,“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迈进,比如我国自主运动男品牌瑞豹T24场地车,采用T1100碳纤维材料打造,整车仅重9.6千克。

亮相赛事是很好的市场推广方式,赛事经济受到赛事周期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短期效应,在赛事之后,“中国制造”体育用品及设备需要继续谋取长期市场红利。而这样的长期市场红利,需要足够的体育消费人口来支持体育产品消费市场的扩张。

也就是说,促使体育用品及设备产业进一步扩大,需要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企业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创新,也要在商业模式上寻求突破。

这是因为,一方面,体育用品制造水平的提升,的确正在助力拓宽体育经济的覆盖面;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提升,众多体育新业态不断涌现,各类新兴项目渐成规模,新的市场需求正在出现,特别是家庭化、智能化的运动需求。

正因如此,体育用品及设备产业有必要在家庭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材方面持续发力,加大研发力度,并推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相关领域中有效应用,并在实践中通过体育消费市场实现成果转化。

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制造”与体育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产品与相关服务,也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既要不断挖掘国内市场的体育消费潜力,打造符合国内消费者消费水平和运动意愿的产品,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走出去”,锚定国际市场需求,形成品牌效应。

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做好生产环节,也要在产业链上下游“做文章”,做好产品服务,通过“体育+”的形式拓展产业经营链条,拓宽经营业态,尝试复合经营。毕竟,业态融合、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将是未来体育消费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体育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的进一步完善,加强相关质量检测,也有待相关方面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