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读书的香港人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孙勇2024-07-26 06:57

孙勇.jpg

孙勇(证券时报记者)

7月24日,是中国香港第34届书展的最后一天。当天下午,我来到书展的主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真切地感受了一番现场的书香与人气。

由于其他事情耽误,我赶到书展现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多,离闭幕不到一个小时,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书迷抢点进场。需要说明的是,进场是要购票的,成人票价为55港元/人,儿童票价减半。书展工作人员在卖票时不厌其烦地问:“您确定要进场吗?下午5点就要闭幕了。”但是这善意的提醒并没有挡住最后一波涌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人潮,其中就包括我。

进场才发现,这最后的1个小时并非书展的垃圾时间,现场人气还是很旺,不像是闭幕倒像是开展。不少书摊的收银台前排着长龙;传说中的“香港人喜欢拉着旅行箱装书、买书”的景象,赫然在目,印证传言不虚。当然,现场拉着旅行箱装书、买书的香港人也是少数,并非人人如此。

由于时间紧张所迫,我不得不提高选书和买书的效率。在琳琅满目、一眼望不到头的书摊集市中,我随缘选了一个小区间,重点逛。“万花丛中过,数叶沾我身”。最终,我选中了五本书下单,加上进场票,我总共花费约600港元。

插播一个花絮:我的一位香港朋友,此时也在逛书展。各自购书完毕后,我们相约在一处碰头。朋友现场买了两大包书,还订阅了一份报纸,合计花费2000多港元。他带着满足的微笑告诉我,今天火热的购书场景,是香港书展的常态,如果早几天来,看到的场面会更加火爆。

次日,勤快且高效的媒体报道了这届香港书展的各项数据。书展主办方——香港贸易发展局透露,为期7天的香港书展吸引了99万人次入场,超过了疫情前的2019年,仅逊于历史最高点——2018年书展的104万人次。这次书展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前五类分别为小说、漫画、儿童及青少年读物、旅游和文学(注:小说本属于文学范畴,但此次统计将小说单列);进场者平均消费金额为912港元。没想到,平时自以为买书不算小气的我,这次竟然拖了香港书展进场者平均消费金额的后腿。

也许是香港警匪片和商战片看多了的缘故,在很多内地人的心中,香港虽然经济发达、灯红酒绿,却是一片“文化沙漠”。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香港的文化不仅深厚、丰富,而且很有特色。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总人口750万的香港,是全亚洲教育水平最高的城市,是拥有5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城市,是驰骋着饶宗颐、刘以鬯、金庸、倪匡、黄霑、蔡澜、曹聚仁、高旅、罗孚、金尧如、李辉英、曾敏之等大师或学者的城市,是一个被称作“东方好莱坞”的城市,是数量众多的书店出没于豪华商场或老旧居民楼的城市,是拥有77间公共图书馆和50多个博物馆的城市。香港不仅有发达的现代西方商业文化,还保留着不少中国传统文化。香港人爱逛书店、爱买书、爱读书,这也是香港有文化的表现。

以刚刚闭幕的第34届香港书展为例:为期7天的香港书展,进场人次99万——对于总人口750万的香港而言,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数字。即便扣除书展中的过港访客,以香港本地人为主体的进场人数依然可观。相信凡是去过香港书展现场的人,都不会说出“香港是文化沙漠”这样妄断的话。

我曾经随机参观过香港居民社区的图书室,看到里面有不少人在看书读报,几乎满座;整个空间非常安静,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氛围。我还随机观瞻过香港的教堂,里面摆放的《圣经》,经常不乏全神贯注的静读者。这种熏陶宗教信仰的阅读,也是香港人阅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纸质书阅读外,电子书阅读也深度渗入了香港人的精神生活。在香港,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在地铁中,你都会发现,被手机吸引的“低头族”不在少数,他们中有聊天的,有娱乐的,有浏览新闻的,也有阅读电子书的。那么,香港人平常阅读电子书的时间有多少?此处不妨引用第34届香港书展主办方公布的一个数据作为参考:现场有65%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阅读过电子书,平均时数为16小时。

总而言之,以世界金融中心而扬名立万的香港,是一个文化内涵被严重低估的城市,也是一座读书氛围超过很多外地人想像的城市。热爱读书的香港人,是这座城市当下的活力与未来的希望所在。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