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市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启示|“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周春媚2024-07-24 08:16

在科技的浪潮之巅,上市公司是最活跃的“弄潮儿”,高举创新之旗,以科技自立促产业自强,在锻造新质生产力中追波逐浪、走在前列。

纵观人类漫漫历史长河,科技是其中最前沿的浪潮,奔腾不止,浪涌不息,以一项项重大技术的突破推动着产业变革与社会进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再次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而在科技的浪潮之巅,上市公司是最活跃的“弄潮儿”,高举创新之旗,以科技自立促产业自强,在锻造新质生产力中追波逐浪、走在前列。近期,证券时报记者走进了比亚迪、宁德时代、蓝思科技、汇川技术、华工科技等深市上市公司,通过近距离观察一件件可观可感的科技产品,描摹深市“弄潮儿”们逐浪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无论是一辆新能源汽车、一块动力电池、一个电池结构件、一粒金属粉末、一串数据,还是一束激光、一片玻璃、一张拓扑图、一台压铸机、一双“科技眸”,一件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产品,背后是科技自立的企业群像、产业自强的行业图谱。它们如同朵朵跃动的浪花,在科技浪潮中迸发着强劲的活力,彰显着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勇立潮头,以新兴产业为主航道

一辆新能源汽车,背后有着怎样庞大的产业链?

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在安全性、电池性能等方面持续突破,为新能源汽车安上强大的“心脏”;伊之密的超大型一体化压铸机,让汽车后地板等大型零部件的一体化压铸成为可能;华工科技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让一束束激光化身“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之中;中伟股份的三元前驱体产品,让一粒粒金属粉末提升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助力新能源汽车“跑得更远”……

产业链环环相扣、环环皆强,这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以一个板块的强势崛起,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无数公司的高速发展。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许多深市上市公司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深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

数据显示,深市创新资本加速汇聚,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崛起。截至目前,深市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七成,近半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其中,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占比分别为近九成和近八成。2023年,深市全年IPO和再融资募集资金超六成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647亿元)、新材料产业(532亿元)、新能源产业(485亿元),占深市比重分别为13%、11%和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是引领未来的新支柱与新赛道。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是新技术在本领域的突破和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在供给侧创造新产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升级和更新。

还是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作为终端产品的新能源汽车,能够有效带动上游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的创新。正是因为一辆辆“爆款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才促使动力电池的材料和新技术应用不断取得突破,通过产业链的带动作用,让我国形成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

一浪叠一浪的科技潮流中,深市“弄潮儿”勇立潮头,逐浪前沿赛道,循着新兴产业的主航道奋勇迈进。同时,深交所一直以来把支持科技创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支持优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在比亚迪、宁德时代、汇川技术、智飞生物等一批科技创新龙头和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引领带动下,深市的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成为锻造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主阵地。

搏击风浪,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科技大潮时时变幻,充满了急流与险滩。在一个个新兴产业从落后追赶到实现“弯道超车”的历程中,技术创新是乘风破浪、稳居潮头最重要的突破口。

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拿下了2100公里的综合续航、46.06%的发动机热效率、2.9L的百公里亏电油耗等三个创世界纪录的指标;汇川技术的IFA软件平台实现了完全自主化的IDE、编译器、实时操作系统、虚拟控制与仿真等核心技术突破,打破了西方工业自动化巨头对工业控制领域的垄断;大华股份的夜视王系列产品在光学镜头、算法和ISP(图像信号处理)传感器等方面不断突破,具备国际先进水平……

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在技术创新上步履不停、突破不断,这是深市新质生产力“弄潮儿”们的共性。今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其中,共有43家深市公司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集中于先进制造、新能源、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农业、医疗等领域。从重点领域看,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领域分别为11家、9家和8家,彰显了深市公司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鲜明特点。

单兵作战虽然也可取得技术突围,但团队合作能够推动产业链不断完善,让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走得更远。在专注创新研发的同时,深市公司注重良性竞合、通力协作,逐步构建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比如,比亚迪、亿纬锂能、赢合科技、科恒股份4家同行业上下游公司联手参与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项目,攻克了锂电池生产线异构电芯设计、宽幅高速制造、长程精确调控等技术难题,助力我国锂电装备从产业链“洼地”走向“制高点”;华天科技、力量钻石2家公司共同参与的“半导体材料高质高效磨粒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突破了半导体材料高质高效磨粒加工关键瓶颈,有力促进我国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不光是核心技术要靠买,甚至连紫外激光器加固用的螺丝钉都要从国外买,3美元一颗。正是这颗螺丝钉警醒了我们,要摒除依赖,走自强奋斗的道路!”回首峥嵘岁月,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如此感慨。“所有的工控自动化公司,若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彻底实现工业硬件和软件的完全自主可控,才能保证在解决方案上能够没有任何短板。”谈及自主研发的初心,汇川技术副总裁李瑞琳说道。

在采访中,这样的案例有许多。如今再看往事,可道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然而过程的艰辛不易,却是“事非经过不知难”。通过矢志攻关核心技术,深市“弄潮儿”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科技自立的蜕变,拥有了与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底气。

“从国际竞争与合作视角看,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产业分工的本地化、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手段。”张辉表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抢占这些技术高地、构筑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突破。

行而致远,以持续研发为主引擎

核心技术的突破,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背后是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与经年累月的扎实研发。

蓝思科技自2015年上市以来,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过150亿元,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200多件,居行业前列;科达利过去5年的研发费用超过16亿元,通过先发研究建立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协创数据近年来的研发费用逐年攀升,2020年至2023年分别达到约7083.78万元、1.02亿元、1.03亿元以及1.56亿元,研发创新成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如果技术突破是深市“弄潮儿”搏击风浪、浪遏飞舟的突破口,那么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则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是其技术保持领先、行而致远的主引擎。数据显示,深市上市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合计超过7400亿元,同比增长11.1%;408家公司的研发强度超过10%,在深市占比达14.35%,113家公司的研发投入更是超过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龙头是研发投入的领头羊,并以持续的投入撬动了丰厚的回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例如,比亚迪、中兴通讯、宁德时代等26家公司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0亿元。其中,宁德时代近5年的研发投入合计约500亿元,2023年以36.8%的市场份额连续7年位列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第一,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09.17亿元,实现净利润441.21亿元,同比增长43.58%。

研发的主体是人,决定技术攻关成败的也是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及创新能力都直接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成色。拆解深市“弄潮儿”的成功密码,卓越的人才队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末全球员工总数达70多万人,其中研发人员10.28万人,占比15%,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逾10万名工程师,是全球研发队伍规模最大的车企。

同时,深市公司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激励人才,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调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创新热情更有效地涌流。据统计,深市2023年共推出股权激励计划344单,涉及股份数量49.84亿股,涉及员工7.84万人;推出员工持股计划112单,涉及股份数量20.64亿股,涉及员工5.13万人。

以新兴产业为航向标,以持续研发为主引擎,深市“弄潮儿” 一次次实现技术突围,在新质生产力的大潮中劈波斩浪,开辟出广阔的发展新天。

“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回顾

一块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向“新”力|“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从一台压铸机看中国装备制造的“进化论”丨“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一串数据,如何成为解锁智慧工厂的“金钥匙”?丨“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一个电池结构件背后的“新”学问丨“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一张拓扑图背后的自强故事:汇川技术摘取工业自动化“皇冠明珠”丨“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一辆爆款汽车背后的“技术密码”丨“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一片玻璃不断扩大全球“朋友圈”的故事|“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一束光闪亮中国“智造”|“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一双“科技眸”,如何让黑夜如白昼丨“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一粒金属粉末,如何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王牌基因”?丨“深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校对:姚远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