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
两个月前,在我居住的小区附近,又冒出了一家新的理发店。开张当天,年轻俊美的店员一溜儿站在理发店门口推销优惠券。我刚好路过,经不住他们舌灿莲花的勾引,就花了30元买了一张优惠券,按照这张优惠券上的文字约定,在半年有效期内,我可以来这家店理三次发,平摊下来,每次理发的花费仅需10元。在深圳,于理发者而言,这样的价格当然很划算。作为一名普通的深圳男,我理一次发通常要花费50元。买下这张优惠券,仿佛随缘得了一次便宜,我心里挺爽,况且我的头发刚好长得又乱又长,正期待着理发刀的亲吻与整饬。
第二天出门上班,我带上优惠券,想顺道儿理个发。走到那家理发店,才发现里面人气很旺:理发椅已经坐满了顾客,还有几位大叔大妈拿着优惠券在一旁排队等候。店员告诉我,若轮到我理发,还需要等两个小时。啊,两个小时!退休的大叔大妈们等得起,我这个上班族可等不起。于是,我一扭头,奔向地铁站了。
第三天再去,理发店依旧人满为患,照例有多位手握优惠券的大叔大妈在排队等候。我只好再次怀着理发未遂的遗憾,黯然离去。优惠券被揉成一团,塞进我的衣兜里。
又过了几天,我出门时,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把头发理了,哪怕排队等!却发现,那张优惠券不知所踪。它有可能是躲在某个被我遗忘的角落,有可能是消失在洗衣机里……总之是不见了。唉,白白损失了30元,就当给理发店发红包了。
转念一想,为了将这张优惠券派上用场,就必须去排队等半天,即便理发成功,耗费的时间成本也远远超过30元!因此,就算是扔掉这张优惠券,于我而言,也是及时止损的明智之举。
进而,我想到了“优惠券陷阱”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陷阱可谓无处不在。
简单小结一下,消费者若想得到优惠券,通常要付出三个代价:其一,出卖自己的隐私。比如,顾客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姓名或住址告诉商家,变成商家精准掌控的目标客户,以此换来一顿饭或某个菜的打折。其二,循环消费,成为商家的老顾客。比如,为了享受积分带来的优惠,顾客就要进一步消费,而进一步消费又带来更多的积分,促使顾客进行新一轮消费。其三,支付隐性的时间成本。我本人购买的理发优惠券就属于这一类。
接下来,不妨对我遭遇的理发优惠券陷阱多说几句。那些退休的或者没有工作的大叔大妈们,为了将理发优惠券充分使用,不惜排长队慢慢等,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聊家常,这个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对于他们而言无所谓。但是,对于我这个赶时间的上班族而言,这个时间就大有所谓了,时间就是金钱哪!与其排队两个小时等待理发,不如用这两个小时去采访进而写一篇文章,它转换成工分,就是几百元的收入。或者,我利用这两个小时睡一觉,养精蓄锐,再去工作,由此在工分上获得的收益,也比用两个小时排队理发享受优惠券更划算。
进一步分析,理发店推销的优惠券,可以无限量供应,店家不会考虑到过多的优惠券卖出以后,持有它们的顾客若都来理发,店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否能安排得过来。理论上,买了优惠券的人只要愿意等待,总有机会轮到他理发从而享受到优惠。而实际上,如果优惠券卖得太多,最终必然会有一部分无法兑现,因为有限的店面与有限的理发师,在注定有限的时间里只能接待有限的顾客。想来,像我这样多次去理发而未遂的优惠券持有者,应该不是个别,其结果,相当于白白给理发店送钱。利用顾客贪小便宜的心理,理发店通过卖优惠券的方式无风险地狠狠捞了一把,很是鸡贼。
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冒出优惠券。所有的优惠券都隐藏着代价或对价,甚至风险。所以,面对任何一张优惠券,你都得掂量掂量,三思之后,再决定是否要它。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