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车!全深圳、中山都出动了?!30分钟路程走了2小时,排队车辆超10公里,实探深中通道……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卓泳 孙玥2024-06-30 18:17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工程,深中通道在6月30日下午正式试运营通车。

6月30日上午,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以下简称“深中通道”)开通活动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岛举行,10时50分许,深中通道正式开通。下午3时,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

自2016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深中通道历经7年建设,其间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从无到有,深中通道给珠江口“黄金内湾”的“A字形”交通网络添上了关键的一“横”,将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和西岸的中山之间的车程从2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开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和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实探深中通道:“时而腾跃天边 时而潜入海底”

今日,证券时报记者驱车从深圳出发,全程体验了深中通道这一宏伟壮观的世纪工程。

下午2:30左右,在深中通道一入口约500米处,记者看到已经有很多汽车在排队,等待体验深中通道。

下午3点,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在深圳机场站入口处,大量汽车排队等待进入通道,也造成了短时的拥堵。证券时报记者实探中,从收费站外围行到收费站,短短约2公里的路程,行驶了将近半个小时。

从中山前往深圳的车辆也不少。下午4点左右,证券时报记者在中山翠亨收费站附近看到,前往深中通道的车辆排成长龙,记者粗略估算已排了10余公里。

(宋春雨/摄)

整个深中通道采用“东隧西桥”的方案,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因此,从深圳侧进入,驶经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之后,便首先来到了深中隧道。

下午4:10左右,证券时报从深圳出发的记者小队抵达隧道入口。

据了解,深中隧道总长6845米,总共有4个车道,宽度约46米—55米,海底深度达39米,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底隧道。整条隧道充满了“AI感”,设有照明智能控制器和智能巡检机器人,前者用于根据实时环境调节隧道亮度,后者用于快速应对紧急交通情况。

记者还在隧道内发现了多个亮点,比如隧道的顶部做了一个海底仿真设计,让行驶在隧道里的人有种仿佛畅游在海底的感觉;再如,隧道的出口都做了一个减光设计,较好地缓解眼睛从暗到亮的不适感。

从深中隧道驶出后则会经过有深中通道“中枢大脑”之称的西人工岛,这是桥梁和隧道交通转化的重要枢纽,集管理维护、科教观光为一体。据了解,西人工岛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足球场大小。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鲲鹏,展翅翱翔在伶仃洋海面。不过,今日西人工岛并未开放。

图为西人工岛航拍 (宋春雨/摄)

西人工岛之后便是深中大桥。这座大桥为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为100公里,主跨1666米,主塔高270米,199根索股极限拉力高达740吨。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大桥可抵御17级台风。

下午4:50左右,证券时报从深圳出发的记者小队接近中山,此时道路已经变得非常畅通,不过,记者看到对面从中山前往深圳方向的道路上,仍有大量汽车排队前行。

深中通道有多牛?

深中通道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据了解,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采用设计时速100公里的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

深中通道刷新诸多“世界之最”,它是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世界跨径最大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抗风等级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大体量海中锚碇;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等,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作为深莞惠和珠中江两大城市群之间的唯一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是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构建大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交通枢纽工程,项目是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跨越伶仃洋,让“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通车后,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从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收费方面,深中通道全线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为每标准车次66元。通车后,深中通道还将严格执行国家和广东省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包括重大节假日7座及以下小客车免收通行费、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免费、ETC车辆通行费95折等。

沿江高速二期同步通车深圳机场中山航空港正式启用

值得一提的是,深中通道通车当天,深圳机场中山航空港也同时启用。当天下午,一辆搭载着20余名中山旅客的全新巴士从深圳机场中山航空港出发,经由当天开通的深中通道,顺利抵达深圳机场T3航站楼,标志着深圳机场中山航空港以及深中机场专线正式投入运营。

与此同时,广深沿江高速二期工程也与深中通道同日通车。沿江高速二期的开通,意味着沿江高速与深圳机场“相分隔、不联通”的局面被彻底改变。自此,沿江高速与深中通道、深圳机场相互联通。

广深沿江高速二期工程位于宝安区,包括深中通道深圳侧接线和国际会展中心互通立交两部分。其中,深圳侧接线主线全长 5.7 公里,起于机荷高速公路黄鹤收费站,终于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为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 100 km/h。

深中通道深圳侧接线是沿江高速与深中通道、机荷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宝安国际机场的重要连接线,将与深中通道同步通车。

通车后,从深圳市区去往深圳机场、深中通道、广深高速、机荷高速将有更多的路线选择,去往中山、珠海等地也将更便捷,将有利于增强深圳东西高速道路主骨架的联系,运力辐射珠江两岸,对促进深圳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大湾区又一世界级的跨海超级工程,其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牵手”,不仅极大缩短了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通行时间和距离,还对珠江口东西岸的区域经济格局、产业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深中通道通车,珠江东西两岸的人员、车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高效流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协同融合被按下“加速键”。

安永大中华区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陆丹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除了基础设施“硬联通”,深中通道还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的四方面融合:

一是跨境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及协同。包括税收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企业注册和管理政策等,从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并推动城市间的营商环境一体化;

二是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接。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标准统一、生产协同等方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同;

三是人才流动与教育合作。打破城市间的人才壁垒,为高端人才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便利,实现更便利和跨区域的人才交流,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四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市间的数字互联互通,推进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系统的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管理。

去年,广东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探索布局建设“飞地经济”,鼓励珠三角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新产品线转移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形式延伸布局产业链。深中通道通车之后,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有序转移也将加速进程。

安永大中华区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缪增卿认为,交通便捷性是承接核心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配套条件。“参考旧金山湾区产业转移的发展经验,旧金山湾区内电子、互联网、软件等产业在核心城市带动和交通线组织下形成产业外溢,在湾区南部逐步发展为配套产业研发和居住区,与湾区产业呈现协同发展态势,实现了空间延申和集聚。”随着深中通道通车,中山可抢抓机遇,积极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针对深圳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通过“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方式,加速两地产业协同。

这些上市公司早已布局

深中通道连接深圳与中山,中山可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已有多家深圳上市公司早已在中山布局制造基地或子公司。

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的入驻企业(宋春雨/摄)

早在2020年,专业从事平板显示专用设备及半导体设备的自主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易天股份就启动了中山基地建设,已于2023年投入使用,涵盖公司研发、技术、管理人才近500人,截至目前,该公司在中山易天有三个募投项目。“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基地在中山,有一部分员工家住深圳,需要前往中山办公,深中通道开通一方面便捷员工通勤,另一方面将促进我们深圳和中山两地业务的协同。”易天股份副总经理兼董秘王亚丽表示。

2019年,崧盛股份也在中山小榄成立全资子公司广东省崧盛电源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公司在中山的生产基地,广东崧盛主要围绕大功率LED驱动电源产品,扩建自动化产能空间,并于2023年全面投入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后,不仅大幅减少了员工的通勤成本,还提高了公司的业务效率,“我们有一定数量的深圳客户,相当一部分货物需要从中山生产基地运输至深圳,通车之后,我们物流运输的效率会极大提高。”

事实上,除了中山,对于中山以外的珠海、江门等其他珠江西岸城市,也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深中通道通车。以珠海高新区为例,其是珠海连接广州、深圳、珠江西岸“三大都市圈”的重要窗口,而格力地产旗下有多个项目布局于珠海高新区,将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规划叠加城际、区域交通互联的直接受益者。

“近期我们对到访客户情况分析,我们在珠海高新区的格力海岸项目的深圳客户主要考虑度假养老、双城生活或者珠三角生意往来便利性,他们比较注重环境和配套,两地通勤距离缩短也将对珠海房地产带来积极影响。”格力地产营销公司销售代表陈万章表示。

可以预见,深中通道通车将给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责编:万健祎

校对:苏焕文

责任编辑: 李丹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