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谁将接住“泼天富贵”?专家解读!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周春媚2024-06-30 17:29

一桥飞架珠江两岸,各方机遇汇聚湾区。6月30日下午,万众瞩目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运营。据悉,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集群工程,东起深圳宝安机场,西至中山横门枢纽,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是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

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从目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曾经只能隔着伶仃洋遥遥对望的珠江两岸,从此实现了跨海直连。深中通道通车将对珠江两岸的城市带来什么影响,之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对话了多名专家,解读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运营后的经济效应与社会影响。

核心城市加速辐射珠江西岸

交通不畅曾长期制约珠江两岸的交流,“东强西弱”的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数据显示,珠江西岸城市的GDP总和仅为东岸的五分之一,“向东要发展”始终是西岸城市的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于去年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探索布局建设“飞地经济”,鼓励珠三角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新产品线转移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形式延伸布局产业链。

“交通便捷性是承接核心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配套条件。”安永大中华区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缪增卿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参考美国旧金山湾区产业转移的发展经验,旧金山湾区内电子、互联网、软件等产业在核心城市带动和交通线组织下形成产业外溢,在湾区南部逐步发展为配套产业研发和居住区,与湾区产业呈现协同发展态势,实现了空间延伸和集聚。因此,作为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和有序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缪增卿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是分工协同,不同地区共同构建产业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近中期来看,中山具备较强的承接深圳产业基础,深中通道通车后优势进一步显现;中远期来看,深中通道不仅为中山市,更是为整个珠江西岸城市群提供战略发展纵深。“江门、湛江、茂名等地具备可开发土地面积广、成规模土地空间多、生产要素成本低等优势,可依托广深‘双核联动、双轮驱动’等战略合作进行产业转移,带动珠江西岸地区推进产业转型,积极推进与深圳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产业合作。利用中山市强化深中合作桥头堡和中间地带的基础条件,增强深圳向粤西发展的张力。”缪增卿说。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在建设“飞地经济”时,要顺应市场规律,避免过多干预。“以长三角地区的服装企业为例,很多是在上海外围的一些城市成长起来,规模渐渐做大后将总部迁到上海,工厂还是留在原地,发展得比较成功。”胡刚认为,这是企业遵循价值规律的自主行为,综合考虑中心城市的研发人才与市场营销优势,以及外围城市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做出的选择,从而让效益最大化。深中通道开通后,相关地方政府在进行产业规划时,也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尊重企业的主体性。

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速

建设深中大桥,提升区域交通便捷水平,这是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经济圈的唯一直连通道,深中通道极大程度提高了商品和人员流动效率,让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速。

“与世界其他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工程在工程质量、技术,数字化管理和覆盖人口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安永大中华区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陆丹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系列跨区域、跨江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大湾区内的交通便捷度和效率,推动了各城市间的深度融合。

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上,分布着香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澳门这8座城市。“作为关键的交通枢纽,深中通道补齐了深圳与中山之间没有跨海直连交通通道的缺口。”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黄金内湾的八座城市中,只有深圳与中山之间没有交通大通道。具体而言,港珠澳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与澳门,而虎门大桥和南沙大桥则实现了广州、东莞和佛山的互通。随着深中通道这关键一“横”的补齐,黄金内湾自此实现了“城城通”。

宋丁进一步表示,过去深圳与东莞、惠州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随着深中通道通车,中山也被纳入了临深城市,双方深化合作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位于珠江西岸的珠海也已联合深圳推进深珠通道的立项和建设。西岸城市积极向深圳“靠拢”,也将进一步刺激东岸的东莞和惠州,从而让城市群之间的经贸与科技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硬联通”后仍需加强“软联通”

路通才能财通。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是区域加强合作的加速器,但城市的营商环境、人文氛围等“软设施”也非常重要。

为更好承接核心城市的产业外溢,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除了基础设施“硬联通”外,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陆丹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促进跨境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及协同。在税收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企业注册和管理政策等方面增强协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并推动城市间的营商环境一体化。二是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接。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标准统一、生产协同等方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同。三是加强人才流动与教育合作。打破城市间的人才壁垒,为高端人才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便利,实现更便利和跨区域的人才交流,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四是提升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市间的数字互联互通,推进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系统的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管理。

胡刚则进一步分析称,深圳毗邻香港,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文化,而且人口来源多元,科技发达,科创文化也比较浓厚。相比而言,珠江西岸的城市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文化相对传统和保守。未来,随着深中通道的运营通车,两地和经贸合作增强,从长期来看也将逐渐影响珠江西岸的文化传统,进而促进营商环境的提升。

事实上,相关城市已经在积极行动、密集布局。例如,中山正在积极开展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行动,打造与深圳“无差别”的营商环境,深圳、中山两市已经基本建立各层级的协作联动机制,中山将抢抓深中通道通车的重大机遇,通过积极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以改革优服务、提效能、拓空间,在市场准入、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信用建设等领域持续推动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

“深中通道以西的城市要与深圳产业有效对接,应紧跟深圳步伐、对标深圳标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缪增卿表示,深中通道以西的城市应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打造优质生活配套服务。注重社会信用平台建设与多地信息联通共享,加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服务、财税服务等支持力度。


校对:刘榕枝

责任编辑: 王智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