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台家电4个APP,家居智能了麻烦却没少?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成森2024-06-28 09:23

打开空调制冷,让热水器提前加热,确认电饭煲已按照预约时间煮饭,通过家庭监控观察宠物的情况……想一下班就能拥有“万事俱备”的温馨小窝,却需要手忙脚乱地打开一堆APP。倘若选购了不同品牌的智能家电,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会陌生。前不久,“买5台家电后我被迫下了4个APP”的话题引来关注,智能家居品牌之间生态封闭、拒绝互联,究竟是护城河还是绊马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智能家居,称得上是近些年的热门产业。数据显示,2016至2022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2608.5亿元增长至651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28%。截至2023年2月,智能家居APP月活用户已有2.65亿人次。越来越多厂商入局开“卷”,想分得一杯羹。各类APP不断涌现,折射出市场扩张的速度,却也带来烦恼。一方面,由于无法实现集成控制,“万物互联”的愿景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下载安装大量必需的APP,让消费者的手机格外臃肿,适应不同APP的操作逻辑、UI界面,也需耗费不少精力。

给智能家居应用“瘦身”,难在哪?从客观上看,技术基础早已具备,但行业标准却难以统一。尽管Wi-Fi、蓝牙等常见的通信协议已十分成熟,但不同品牌之间“重复造轮子”的现象依旧存在,设备发现、配网、接入认证等流程和技术标准有所差异,一些品牌还要添加特定的硬件模组。想要做好软硬件适配,需要打破路径依赖,“否定”一些既有的产品线规划和技术积累,不免要付出一大笔成本,自然也就没有动力。

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厂商们“跑马圈地”的商业逻辑。对企业来说,自有生态就像品牌的护城河。面向用户,依托自有平台,才能更好地收集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增强用户黏性,为自家其他产品引流,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品牌竞争力。而在资本市场,能够实现“生态化反”的闭环,才有面向投资者“讲故事”的底气,才能勾勒出更积极的品牌形象。前段时间,一家知名家电企业致信独立软件开发者,要求删除其开发的能够绕过APP控制家电的插件。商业利益驱动下,厂商“高筑墙”,缺少实现互联互通的主动性。

社交媒体上,有消费者呼吁以监管的力量促进行业打破壁垒。事实上,打通堵点促互联,已有企业迈出了第一步。例如,多家科技、家居头部企业联合打造的开源式智能家居协议标准Matter,已吸引了不少厂商加入。今年7月1日,工信部批准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系统 跨平台接入认证技术要求》也将正式实施,这一行业标准将指导智能家居互联互通软件的开发。不过,标准并非硬性规范,真正解决当前的消费痛点,还需更多厂商转变观念、确立共识,从消费体验出发,共谋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科幻剧《黑镜》中,人们可以凭借数字意识,自如地操控每个家电。“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正是我们对物联网技术的原初设想。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人们总是无法拒绝类似的想象,因为我们真切地希望生活更加美好。然而,技术从不是孤立的存在,其发展与应用,背后也交织着制度的集成、市场的博弈、利益的考量。探索中前行,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去见证并推动“未来已来”。

这正是:

统一标准,拆墙破壁。

万物互联,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