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估值处于低位 机构关注医药板块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4-06-28 07:41

上半年,医药板块整体低迷。截至6月26日,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整体PE(TTM,整体法,下同)为34.96倍,目前行业估值处于近年来相对低位。

不过,医药板块仍被投资者高度关注。同花顺数据显示,6月以来,70多家上市药企合计受到逾百次调研,其中,怡和嘉业、亚辉龙、蓝帆医疗分别接受了100多家机构调研。多家市场研究机构认为,随着板块盈利与估值筑底,下半年医药行业估值有望改善。

年内医药板块跑输大盘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今年以来下跌18.82%。六大子板块全部走低,医疗服务跌幅达35.97%,生物制品下跌26.73%,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化学制药、中药分别下跌15.66%、14.33%、12.39%和11.28%。同期,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0.08%、5.64%和8.50%,沪深300指数上涨1.43%。

个股层面,除今年上市的新股外,截至6月26日,板块内491家公司中48家年内股价上涨,占比不到一成,诺泰生物、英诺特、川宁生物、艾力斯、佐力药业涨幅超50%。在年内股价涨幅超过10%的33家上市药企中,化学制药企业有14家,中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有七家。除ST股外,板块内年内跌幅最大的个股是长药控股,累计下跌68.60%。

回顾医药板块2024年以来表现欠佳的原因,摩根士丹利基金基金经理赵伟捷认为,首先,行业的合规调整仍在继续,院内的设备采购、新药的进院放量仍受到一定影响。其次,2023年四季度机构投资者对2024年医药行业表现较为乐观。2023年年底,公募基金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持仓占比为13.57%,医药行业市值占比约8%,但2024年一季度的行业财报整体表现相对一般,造成机构投资者明显减仓。

行业估值处于低位

今年以来,医药生物行业估值有所下降。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26日,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整体PE为34.96倍,较今年1月2日的41.15倍下降,目前行业估值处于近年来相对低位区域。鉴于行业估值及资金配置处于底部区间,多家机构对医药板块下半年表现持较为乐观的看法。

中信证券研究认为,医药板块情绪和基金配置已在历史底部,下半年拐点机遇明显。该机构表示,从202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持仓来看,2023年下半年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均明显下滑,整体医药的持仓也到达了历史的低位(包含医药基金约11.7%,扣除医药基金约6.5%),体现出二级市场对整体行业处于转型和调整期的担忧,情绪处于明显低位。从2024年一季度的板块整体业绩来看,虽然收入端同比增速仍然承压,但是归母净利润端增速已经明显回暖,各种相关政策影响的拐点已现,叠加行业的刚需性以及工程师红利效应,行业增长的高确定性也将持续,该机构表示看好2024下半年在底部布局医药行业优秀赛道和企业的机会。

中金公司研究部也认为,随着2024年一季度盈利与估值的筑底,下半年医药行业具备盈利与估值的改善空间。同时,从市场成交与公募持仓角度看,当前医药行业拥挤度适中,未来下行风险较小。

“展望医药板块后续表现,我们认为下半年值得更多期待。”赵伟捷分析称,一是行业政策出现转暖信号;二是行业估值处于底部区间,机构持仓不拥挤;三是下半年板块基数较低,随着支持创新的政策落地,板块季度同比增速有望实现回升。

创新药等领域仍被看好

从券商、基金等机构观点看,创新药依然被普遍看好。东莞证券研究表示,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整体处于加速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家和地方带量采购继续扩围深入,传统仿制药收入和利润进一步承压,审评审批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倒逼国内创新药企进一步深化创新,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逐步积累源头创新能力。当国内创新药行业在差异化创新能力乃至源头创新能力上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时候,行业发展的潜在空间将进一步显著提升。交银国际研究认为,创新是行业长期发展的主题,关注创新能力突出且兼顾产品出海潜力的企业。

谈及位于创新药产业链上游CXO(医药服务外包)尤其是CRO(医药研发外包)行业,中信证券研究表示:“尽管2023年生物医药投融资由于多重因素出现下滑,带来早期药物研发需求的增长略有放缓,但我们认为临床后期/商业化需求依然强劲,一体化的CXO龙头业绩韧性依旧。”不过也有机构看法谨慎。浦银国际研究表示,目前地缘政治局势下板块估值仍欠缺结构性回弹的动力,维持对CXO子板块的中性看法。

此外,不少机构对中药行业颇为关注。中信证券研究表示,长期而言,中医药具有消费品和保健品属性,在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下具有长期增长逻辑;短期而言,2024年中药板块维持高景气,国企改革、股权激励、持续高分红仍为行情演绎主线逻辑。受益于政策扶持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整体中药行业需求仍持续向好,中药板块行情具备可持续性。民生证券研究也表示,继续看好国企改革相关中药标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预期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在研发方面能够加大投入,持续释放业绩。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