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权之争,“第二季”?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徐锐 刘立2024-06-27 12:32

历时近一个月,海信网能向科林电气股东抛出的要约收购迎来收官时刻。

科林电气6月26日晚公告,目前本次要约收购期限已满,因需要进一步确认要约收购结果,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经申请,公司股票于2024年6月27日停牌一个交易日,并将在要约收购结果公告当日复牌。

不过,上交所最新披露信息已剧透了收购结果。上交所6月26日晚披露信息显示,截至当日,科林电气股东累计预受要约的股份数为6220.0351万股,占科林电气总股本约22.78%,已超过要约收购上限(5450.26万股,占科林电气总股本的20%),从而触发了本次要约收购的生效条件。经过此番“极致吸筹”,海信网能所持科林电气股权比例有望达到34.94%,所持表决权比例达到44.51%。

回看科林电气本次控股权争夺战,无论是海信网能还是石家庄国资,其前期都着重于对上市公司股权筹码的收集。其中,海信网能主要通过定向受让股权、要约收购等方式不断集权,而石家庄国资则是在前期不懈增持后,再与张成锁等科林电气高管团队“结盟”来扩大整体持股规模。如今,上述两大“对抗”阵营进一步增持上市公司股权的空间都已十分有限(进一步增持可能引发潜在退市风险),但双方依旧“互不相让”,未来的控股权争夺战“第二季”又将如何演绎,引人关注。

海信网能要约收购如愿达成

科林电气公告称,公司于今年5月24日披露了《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要约收购报告书》。6月8日,公司披露了《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要约收购报告书(修订稿)》,海信网能向除海信网能以外的公司全体股东所持有的非限售流通股发出部分要约收购,要约收购股份数量为5450.259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要约收购价格为27.17元/股,要约收购期限为5月28日至6月26日。目前要约收购期限已满,因需要进一步确认要约收购结果,根据有关规定,经申请,公司股票于6月27日停牌一个交易日,并将在要约收购结果公告当日复牌。

这场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历经百日的控股权争夺,用“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来形容并不过分。

尤其是经过前期多方吸筹后,志在拿下科林电气控股权的海信网能于5月13日抛出近15亿元部分要约收购计划后,情况走势更加戏剧性。

要约收购期间,前期大部分散户处于观望状态,尽管海信网能开出的要约价明显高于股价,但中小股东的参与热情并不高,尤其是6月5日至7日的三个交易日,单日预受要约股份数量均低于10万股。而在不能撤回预受股份的最后三天,形势却发生惊天逆转。6月24日至26日,单日预受要约股份数分别为1284.99万股(约占总股本的4.7%)、1511.35万股(约占总股本的5.5%)及2518.59万股(约占总股本的9.2%)。

此外,从目前上交所披露信息看,截至6月26日,预受要约股份数已超过公司要约收购上限,按照此前公司要约收购报告书,“若预受要约股份的数量超过5450.2594万股(占科林电气股份总数的20%),收购人按照同等比例收购预受要约的股份”。

而在海信要约收购期间,一直没有公开站队的石家庄国投集团亮明了立场态度。6月3日晚,石家庄国投集团宣布与张成锁、邱士勇、董彩宏、王永在石家庄共同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书,五方自此形成一致行动关系,在公司的决策过程中保持一致行动。

基于此,以石家庄国投集团为实控人的五方对科林电气的合计持股数量为6702.27万股,持股比例为29.51%。

石家庄国投集团也明确表示,上述运作是以谋求控制权及维护上市公司经营稳定为目的,通过本次权益变动成为科林电气第一大表决权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当时有消息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石家庄国投集团此举最大的目的就是亮明态度,公开支持公司现有管理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要约收购事项,6月12日,公司三位独董向公司和全体股东发函提示,要求公司的股东(含收购主体)、实控人、一致行动人股东在此过程中要守法、合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公司正常经营,治理稳定,防止出现恶性控制权争夺,防止出现退市情形,保护好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

控股权争夺“第二季”走向仍未知

如果说,对科林电气股权筹码的争夺,是科林电气控股权争夺战“第一季”。通过要约收购如愿购得所需股份的海信网能与石家庄国资阵营的另一番较量,或许是“第二季”的主要内容。

就在两个多月前,科林电气董事长张成锁曾对记者表示,海信网能的行为是“偷袭”。海信网能与科林电气并无太多业务协同。他个人在未看到及认可海信网能提出的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规划之前,不会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

而此前海信网能总经理史文伯对记者表示:“海信成功控股科林电气后,上市公司注册地、生产地、纳税地、生产场所、管理机构等绝对不会搬离石家庄,现有骨干员工队伍将保持稳定,并且要将科林打造成海信能源产业总部并扎根石家庄,以科林为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借助海信在全国各地市场、全球各国渠道,迅速扩大科林电气在全国、全球的机构、渠道布局,将海信的优势资源赋能科林电气,助力科林电气做大做强,走向全球,实现规模和效益腾飞,促进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目前即使海信部分要约成功,未来也许还会面临很多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和地方政府坐下谈,海信要的是协同效应共同发展,地方政府要的是企业在当地,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协调的矛盾。两边斗起来,对公司并没有好处,公司经营被干扰了,无论是海信方面还是地方政府,都不想看到,也都是损失。”26日晚间,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记者表示。

“情况不乐观。原因在于石家庄国资阵营持股比例也接近30%,两者差距并不大,后面就要看未来的换届选举情况,即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掌控情况。”此前有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预判要约收购后的情况,届时,可能要依据科林电气股东的投票情况,来决定双方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人员归属。

可见,争斗双方在经过缔结“联盟”、二级市场吸筹等一系列资金运作后,未来的争夺焦点已移至公司董事会换届选举上,且依然充满变数。科林电气控股权争夺“第二季”如何演绎仍是未知数。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