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员2024-06-26 08:54

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引发热烈反响。

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获颁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心潮澎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团队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我们只争朝夕,破解有挑战、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薛其坤表示。

今年5月,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研制阶段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团队先后攻克了12大类、247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多项世界性难题,是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在战略高技术领域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表示,团队将持续创新、追求卓越,力争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进入新时代,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自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创新驱动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让人深受启发、倍感振奋。“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加大对高端芯片、关键器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技术的研发投入,打造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更安全的算网基础设施。”

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强科技攻关,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说,团队将在鱼类精准育种技术上发力,为振兴水产种业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这些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究员文富忠说,新征程上,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的厚爱和期望。

茫茫戈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稳步上产。“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表示,随着万米特深井安全高效钻井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取得突破,中国石化目前已有14口井的完钻井深超过珠峰高度,“深地工程”建设走在行业前列。“我们将以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为牵引,以强大的技术实力夯实能源生产基础。”马永生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我们要针对基础研究问题和产业技术瓶颈,大力开展生物育种升级换代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表示。

新时代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依托国家相关政策,从成果立项、转化推广、评估定价、合作研发、经费使用等方面,建立了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到款额,个人最高可分配比例提高到80%,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贡献的管理人员的奖励比例由原来的1%提高到2%。制定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极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发处处长陈先红说。

科学普及,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他讲授的科普课多次走进乡村课堂。“我们要努力传播科学知识,培育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是科技创新的经验,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今年2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中核集团中核工程联合体ITER项目总指挥邰江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必将激励企业和科研人员继续提升我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助力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程瑞锋在设施农业领域持续深耕,他所在团队研制的主动蓄放热系统“日光温室”已在罗马尼亚推广应用。“我们将努力让更多设施农业的中国方案走出国门,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程瑞锋说。

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提出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殷切期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带领团队完成的“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得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这就要求我们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方忠表示。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全球高端玻璃技术工程与高端玻璃装备占有率均超65%。“当前,新材料对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我们要以关键材料体系建设,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提升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刊系列《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高被引论文数逐年增加,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23年,我们期刊发表的文章中,12%的文章影响力评估值进入领域前5%。”期刊编辑部副主任张姣说,未来要充分发挥期刊的国际交流窗口和平台作用,助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将着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说。

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科技强国的有力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该所将积极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打破课题组界限,成立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研究团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合作,促进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大家一致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本报记者谷业凯、吴月辉、蒋建科、喻思南、刘诗瑶、姜泓冰、赵永新)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