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关口!基金公司如何迎接"泼天富贵"?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券商中国 赵梦桥2024-06-25 14:36

稳健的债基在权益市场的波折中显得尤为珍贵,近一年多以来规模突飞猛进,蜂拥而入的资金已将债基规模推至近10万亿的关口。

然而,债基的净值并非永远稳步向上的直线,在“吸金”能力强悍之余,基金公司更要以冷静谨慎的视角和专业的资产配置迎接这轮“富贵”。

债牛“刹车”,考验接踵而至

近期的债牛始于2022年末,彼时债市经历了一两个月的震荡后随即重启升势,债券牛市贯穿了2023年并延续至今年4月份,在起伏的A股行情中债券基金也担纲了基金发行的主力,成为资金寻求“避风港”的首选。

若按基金成立日统计,截至6月21日,今年以来新发基金市场首发总规模超过6300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首发规模接近5200亿元,占比高达82.5%,成为公募基金发行市场中的主力军。单只产品来看,今年新发基金当中,首募份额超70亿份的“爆款”产品就多达26只。

此外,近日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规模也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截至6月20日规模达到103.55亿元,成为继富国政金债券ETF、平安公司债ETF之后,年内第三只规模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债券ETF。因此,债券型基金规模超过9.6万亿元,距离10万亿关口仅一步之遥。

今年以来,随着资金利率边际抬升导致债券收益率上行,债券价格多次经历下跌,债基“稳稳的幸福”再度接受净值考验,4月末多只债基经历了持续数日的回撤,甚至有产品单日跌幅抹去了前4个月的涨幅,而本月每日都有斩获的投资者也面临账户的折损。

有分析指出,投资者的投资体验是通过收益和回撤来感受的,债基这类稳健类产品的投资者,对于回撤的厌恶尤为明显。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面对蜂拥而至的资金如何做好配置,“火中取栗”般地博取收益也是衡量其底色之所在。回顾历史,由于债券市场的周期使然,每隔几年债市就会出现一次调整,此前2013年、2016年、2020以及2022年均是如此,每轮回调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均是一次“大考”。

基金公司需抵御“规模诱惑”

在债券上行行情中,大力发行债基成为各家基金公司“冲规模”的必要举措,但在轻松揽金之余,对基金公司的考验也接踵而至。

华南某基金公司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对公司而言,行情到来的时候需要冲击短期规模是最容易的,但当明知道有泡沫的时候客户买了大概率都是要失望的。在拉高规模和投资体验的选择,对基金公司的价值观就是一次彻底的考验。”

多名公募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道,作为基金经理,在行情走到关键时期能否主动、独立地表态当前市场是否有泡沫、是否值得继续投资尤为必要。

举例而言,短债是机构投资者占比很高的券种。机构投资者因为流动性管理需求,其资金的大进大出会对短债基金的净值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市场往往在人声鼎沸时风险不断积聚,而普通投资者又普遍存在跟风的行为,如果没有控制规模,他们的资金大量涌入短债基金后,又进一步推高了一系列风险,当风险事件发生时会对普通投资者造成很大伤害。

在2022年的债券牛市中,短债基金规模从年初的4000亿元增至9000亿元,但天弘基金旗下多只产品公告大额限购。据基金经理姜晓丽回顾称,“客户需求非常大,销售也不理解,一直要求我们放开限购,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彼时该公司投研团队认为,增速如此猛烈的短债基金,主要是机构在买,行情到了后期大概率会形成机构间的踩踏出逃,后面的回撤也应征了此前的判断。“如果基金经理对这些需求妥协的话,其实是有损于他独立判断的。”姜晓丽表示。

还有基金公司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关于是否限购,一般都是投资团队和销售团队‘打架’打出来的,最后报到公司层面去做裁决。投资部门要做的就是遵循你自己的事实和判断,这是最重要的。”

投资者教育也尤为重要

近年来,债基投资者越发热衷于在投资平台“抱蛋”,一个“蛋”即所投资债基产生的一个BP的收益。有公募人士对此表达担忧:这实则反映了投资者对债券基金波动风险的忽视,背后仍是“刚兑”心态。

华东某掌管债基的基金经理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他管理的某只债基年内业绩十分优异,但后台数据显示有一半客户是亏钱的,原因是“上涨的时候冲进来,回撤的时候又割肉”。而另一方面,截至2023年1月末,持有该产品满一年的用户,正收益比例高达99.99%。该基金经理分析称,散户行为有两大特征,一个是从众,一个是追涨杀跌,所以他在管理公募产品以及路演的时候,更注重客户的保护和流动性的管理。

拉长周期看,无论行情“颠簸几许”,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在以年为单位的区间内都是正收益,且每次调整之后都能快速修复。

有公募人士认为,债券市场波动最能体现长期投资的意义。以中长债为例,中长债收益的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资本利润,也就是来源于债券市场的波动,因此收益分配不均衡,短时间内跑出较好的收益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可能面临震荡甚至回撤。专业的持有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时间效应,但如果是普通投资者,当面对短期排名参差的产品时选择追涨杀跌,投资体验就会大打折扣,这意味着“长期持有”是投资中长债基的先决条件。

但另一方面,在震荡行情中最大程度控制回撤,基于资管机构的专业判断、通过限购等手段挡住热钱,更是管理债基的应有之义。在居民资金不断涌入稳健类产品的当下和可见的未来,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稳健”二字的探索,或许远超净值曲线本身。

校对:高源‍‍‍‍‍‍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