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神药”突然大幅涨价!最新回应
来源:中国经营报作者:陈婷 曹学平2024-06-25 14:23

图源: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官网

同仁堂国药(3613.HK)官网显示,近期,安宫牛黄丸(规格为3克/粒)售价上调至1280港元/粒(折合人民币约1190元/粒),6粒一盒的价格为7680港元。此前,该官网展示的单粒安宫牛黄丸售价为1060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86元),这意味着,此次提价幅度超过20%。

据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致电同仁堂国药香港客户服务热线,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了安宫牛黄丸提价的信息,并称主要与产品原料价格上涨有关。与此同时,同仁堂(600085.SH)北京崇文门药店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当前安宫牛黄丸在该门店的售价仍为860元/粒,未接到涨价通知。

同仁堂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称,同仁堂国药为同仁堂旗下子公司,其主营业务是在海外发展分销网络以及制造销售中药产品,包括安宫牛黄丸、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等。记者注意到,同仁堂国药近年持续从同仁堂及其附属公司等购买生产安宫牛黄丸的原材料——安宫牛黄丸粉,最新订立的协议期限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止三年。

同仁堂国药销售的安宫牛黄丸为何涨价?内地门店是否跟进调价?对此,同仁堂方面对记者表示,提价是为了应对产品原材料上涨的客观现状,下一阶段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将对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出台相关意见。

子公司销售渠道涨价

同仁堂国药官网显示,安宫牛黄丸专门应对突发的心脑血管健康问题,成分包括天然牛黄、天然麝香、珍珠、黄连、黄芩、栀子、朱砂、雄黄等名贵药材,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目前,同仁堂国药销售的安宫牛黄丸单粒价格已超过内地市场860元/粒的零售价。

同仁堂国药销售的安宫牛黄丸从何而来?

据同仁堂披露,同仁堂国药是同仁堂唯一的海外分销平台,同仁堂对同仁堂国药的直接持股比例为33.62%,同仁堂下属同仁堂科技(1666.HK)对同仁堂国药的持股比例为38.05%。同仁堂科技主要从事生产及销售中药产品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牛黄解毒片、感冒清热颗粒、阿胶及西黄丸等。

近年来,同仁堂和同仁堂科技均与同仁堂国药发生持续关联交易。据同仁堂国药披露,2020年11月,同仁堂国药与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分别订立独家经销框架协议,同仁堂国药全资附属公司作为非中国内地市场同仁堂品牌产品的独家经销商,从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及其关联方购买同仁堂品牌产品并分销至非中国内地市场。上述协议于2023年12月31日届满后,各方重新订立新的协议,以进一步重续截至2026年12月31日止三年有关中国内地以外的独家经销安排。

与此同时,同仁堂国药从同仁堂(包括其附属公司、共同控制实体及其联系人,但不包括同仁堂科技)采购安宫牛黄丸粉,2021年—2023年这项交易产生的金额分别为1900.4万港元、4537.7万港元,2830.4万港元,同期,同仁堂国药向同仁堂购买同仁堂品牌产品的交易额分别为1429.9万港元、1999.1万港元、3515.5万港元。

同仁堂国药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安宫牛黄丸、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等品种的产能得到有效提升,充分满足了市场需求。公司在香港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10.8%至9.15亿港元,同店收入增长127.1%,香港零售终端增加2家至27家。2023年,同仁堂国药总营收约13.77亿元,同比下降7.94%,净利润同比下降10.78%至约5.32亿元,期末总资产约40.18亿元,占同仁堂总资产的比例为13.36%。

值得注意的是,同仁堂国药在2023年年报中指出,原材料及制造成本存在一定的增长压力,但通过采取降本增效手段、贵细原材料持续储备等策略,公司自有产品的毛利率与2022年相当。

不过,根据同仁堂国药香港客户服务热线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此次同仁堂国药销售的安宫牛黄丸提价与原料价格上涨有关,这是否与其采购的安宫牛黄丸粉直接相关?暂不得而知。

事实上,内地市场销售的安宫牛黄丸自2012年以来已经历过3次提价。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同仁堂将安宫牛黄丸售价从350元/粒提至560元/粒,涨幅约60%;2019年12月,该产品售价从560元/粒提至780元/粒,涨幅约40%;2021年12月,安宫牛黄丸售价从780/粒再提至860元/粒,涨幅约10%。

毛利率近60%

安宫牛黄丸并非同仁堂的独家品种,但该行业目前呈现同仁堂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

年报显示,同仁堂品牌创始于1669年,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同仁堂的代表产品包括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公司常年生产的中成药超过400个品规,覆盖心脑血管、补益、清热、妇科、儿科等领域。公司产品主要通过零售药店销往终端,通过医疗市场销售的产品份额总体较小。截至2023年年末,同仁堂控股子公司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设立零售门店1001家,2023年内新增门店59家,其中新设62家,闭店3家。

国家药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120家药企获得安宫牛黄丸生产许可证,但“双天然”(同时使用天然牛黄、天然麝香)安宫牛黄丸仅有少数厂家生产,其中包括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等。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安宫牛黄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同仁堂目前所占的安宫牛黄丸市场份额约50%。

对于同仁堂而言,多年来,安宫牛黄系列是其营收前五名的主要品种之一,其余品种包括1个心脑血管类产品以及3个补益类产品。2023年,安宫牛黄系列所在的心脑血管类产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02%,达43.88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约24.57%。报告期内,同仁堂营收约178.61亿元,同比增长16.19%,净利润约16.69亿元,同比增长16.19%。

虽然整体营收在增长,但近两年,同仁堂营收前五名系列中的心脑血管类产品(即安宫牛黄系列、同仁牛黄清心系列)销量持续下滑,2022年为2558.8万盒(同比减少3.11%),2023年为1684.71万盒(同比减少0.94%)。

值得注意的是,安宫牛黄系列所在的心脑血管类产品是同仁堂毛利率最高的业务,近年来维持在60%左右。2023年,公司营收前五名系列产品的毛利率同比减少5.44个百分点,为54.82%,但心脑血管类产品毛利率仅同比减少3.58%,为57.62%。从营业成本上看,报告期内,心脑血管类产品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7.99%,补益类产品营业成本增幅略高,为21.25%。

自2020年开始,同仁堂持续在年报中提及原料涨价的信息。2020年—2023年,公司医药工业业务的原材料成本涨幅分别为0.38%、18.62%、4.7%、20.49%,占各期总成本的比例均在60%左右。事实上,同仁堂对应期间内的医药工业业务人工成本也在上涨,涨幅分别为4.36%、8.21%、21.57%、1.98%,占各期总成本比例在11%—14%之间。2023年,同仁堂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9.62%,主要是随产品销量增加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39.58%,主要原因是随产量增长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报告期内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

与此同时,作为中医药老字号企业,同仁堂近年持续发力营销。2021年—2023年,公司每年产生的销售费用增幅均稳定在11%左右,占当期营收的比例约20%。公司销售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为职工薪酬和市场拓展费。2023年,在与同行的对比中,同仁堂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仅低于达仁堂(600329.SH)的23.87%,高于片仔癀(600436.SH)的5.56%、白云山(600332.SH)的8.3%、云南白药(000538.SZ)的11.42%。

值得注意的是,同仁堂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长期不足2%,2023年达到1.57%已是近五年的最高水平,当期金额同比增长28.68%至约2.8亿元。2023年年末,同仁堂研发人员有50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3.03%,公司科研投入的重点聚焦于工业生产领域。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