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专家建议通过高水平金融开放壮大有容错空间的耐心资本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淑贤2024-06-22 10:05

金融制度型开放中的市场机会有哪些?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在近日召开的“2024陆家嘴论坛专场活动暨中欧国际金融圆桌研讨会·CLF50夏季会议”上,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瑞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大田原广(Hiroshi Ohtahara)认为,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进展迅速,特别是“沪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大幅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海外资本市场的相互交流。中国相关措施使得外国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参与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同时也为中国本土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海外资产的机会,实现了全球多元化资产配置。

上海英国商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泰晤投资(香港)总裁李林懋提到金融开放为上海再保险市场带来了诸多市场机会。首先,外资准入门槛的降低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使得外资再保险公司能够更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这带来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业务模式,还推动了再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其次,随着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建设,再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多种金融工具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从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资本回报率。这为再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来源。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徐高结合实践表示,我国不缺耐心资本,但缺少有较高风险偏好、有容错空间的耐心资本。一方面,如果资本耐心度不够,不利于长期融资的顺利进行,不过可以通过发展耐心资本予以克服。另一方面,就算投融资双方在期限上没有差异,但若项目的风险度超过了资本的风险承受水平,则融资仍然难以实现。他建议,通过高水平金融开放来壮大有容错空间的耐心资本,从而更好增加资本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

澳新银行中国和亚洲区首席风险官马荣光(Didier Magloire)建议全球监管者,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需加强风险管理,并强调国际合作与开放的重要性。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收入来源,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但同时,监管有时难以跟上这些快速发展的步伐,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各国应开放思想和技术,鼓励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金融创新。

世界金融论坛秘书长、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智库主任冯兴科认为,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宝贵经验。在金融制度型开放中,中国同样将受益于这一策略,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全球化和开放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中国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风险小、风险可控的角度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上海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应重点予以研究,建议从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着手,推动这一进程。

校对:廖胜超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