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活水”浇灌新质生产力 这场研讨会探讨多重挑战下全球经济金融开放与合作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淑贤2024-06-22 09:46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且不均衡,经济增长仍遭遇多重风险挑战,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持续。深度交融的世界经济体呼唤各区域市场加强金融开放与合作,推动解决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共同迈向更可持续、富有韧性的未来。

作为2024陆家嘴论坛学术支持单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近日联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主办“2024陆家嘴论坛专场活动暨中欧国际金融圆桌研讨会·CLF50夏季会议”,就“多重挑战下的全球经济金融开放与合作”议题进行探讨。

“金融活水”浇灌新质生产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理事长汪泓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挑战,唯有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以“金融活水”浇灌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她认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实现路径在于通过金融高质量发展解决全球经贸难题。

在汪泓看来,该路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高水平金融引领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通过积极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融资、投资和支付结算等服务。

二是通过绿色金融的制度创新和激励,进一步加速全球绿色转型步伐,提升对外绿色合作能级。创新绿色金融制度和市场激励机制,可以吸引更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全球绿色合作。

三是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为全球经贸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普惠性,促进金融市场透明度和安全性,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促进金融监管的智能化和有效性以及推动金融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金融业开放与合作大势所趋

交通银行首席专家,交银金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斌认为,国际开放与合作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经贸联结的纽带将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是金融在全球绿色合作中大有可为。2022年6月,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为国际绿色金融市场标准的统一树立了合作典范。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的签订,以及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金融正在迅速发展且变得日益重要。中国目前也正在从全球绿色浪潮的积极参与者,逐步转变为引领者。

二是金融在全球经贸合作中大有可为。当前,全球贸易持续回暖,海运市场维持高景气度,集装箱运价迎来新一轮上涨,航运金融发挥着有效支撑作用。

三是金融在全球科技合作中大有可为。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增长,需要大量且长期的资本支持。高科技领域创新更加精细、专业,也更为复杂,这对金融国际合作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科技也在推动金融业发生数字化变革,如数字人民币、数字银行、智能投顾、智能风险评估等新业态层出不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认为,金融强国的概念涉及多个维度,其中高效、稳健和具有国际影响力是核心要素。金融强国必须在全球金融领域发挥显著的影响力,金融开放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过审慎的政策调整和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我们有信心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时,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

黄益平指出,金融政策的调整旨在平衡效率与稳定,同时确保国家安全和金融安全。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我国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以避免潜在的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

“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我们仍需探索如何提升金融国际影响力。”黄益平分析,首先,可以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其次,尽管人民币尚未完全国际化,但可以通过离岸市场和货币互换等手段,推动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资产交易市场。最后,可以考虑设计“全球南方绿色发展计划”,通过金融产品和工具走出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同时为国内产能找到新的市场。

生成式AI成金融业关键议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在致辞演讲中指出,数字化转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关键议题。数字金融和生成式AI在提高金融普惠性,促进效率提升和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以银行为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表示,银行通过大模型,可以实现风险甄别、风险定价、风险监测、风险处置,实现资产转化和有效配置。而数据资源利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他建议,将人工智能识别风险的作用,与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经验、专业团队和现场调查等人工风险识别方式结合起来,线下与线上相互佐证,才能真正为信贷风险控制赋能。

姜建清同时指出,人工智能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的落地,也面临巨大的机遇和风险:一方面是数据及生成内容的可信度及精确性、人工智能的复杂性或数据不足而导致的偏差或贷款歧视等风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终究会推动更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并彻底革新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真正改变金融业的风险管理现状。

“政府和监管机构需协调一致,建立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不会牺牲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框架以加强监管,确保新技术有益于全球经济增长。”杜道明表示,“金融科技机构对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调整,以及健康竞争的促进同样重要,必须在发展中找到平衡,确保技术迭代带来的风险得到妥善管理。”

杜道明表示:“相信通过拥抱数字化转型、优先发展可持续性项目、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合作和富有韧性的全球经济。”

校对:廖胜超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