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在外互帮父母协议”,你签了吗?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常言2024-06-21 07:45

为了出门在外的老年人都能及时得到帮助,社交网络上,一份自发形成的“在外互帮父母协议”悄然流行。没有约束条款,甚至缺少统一内容,这份协议却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留言支持,纷纷表示“自愿签署”,并分享转发,呼吁大家出门在外,都尽己所能伸出援手——“这一次我帮助了你的父母,有可能下一次你帮到的就是我的父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份朴素而又感人的“在外互帮父母协议”。

也许你并不了解这份协议,但以下的场景,你一定在生活中时常见到:火车上独自出行的阿姨,搬运行李吃力;地铁站看不懂转乘路线的叔叔,面带局促尴尬;马路边不会用手机导航的奶奶,只能边走边问。这些在外遇到困难的年长者,是我们眼中的陌生人,也是信息社会的弱势者,更是他们家人最亲密的牵挂。对他们多一些关心,为世界添一抹温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协议的流行可以看作一次善意的接力、心灵的击掌。出于作为子女的共情,期待全天下万万千千个父母,都能在手足无措时得遇温暖;源自“于心不忍”的善良,希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老年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尊重。“我帮不了千万个他/她,可下个路口有千万个我。”涓涓细流终会汇成滔滔江海。或许只是一次主动的搀扶、一回耐心的讲解,但举手之劳的点滴小事间,就氤氲着爱的芬芳、传递着善的共识,会凝聚为全社会敬老爱老、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迭代,父母一辈熟悉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甚至被彻底颠覆。景区预约、扫码点餐、打网约车……种种年轻人司空见惯的服务,却可能是阻挡在父母面前的一堵厚墙。想要帮助他们跨越鸿沟壁垒的希冀,和因忙碌而难伴左右的遗憾,共同推动了这股互助风潮。转发支持诚可贵,但切莫让关爱停留于“赛博孝心”。不妨把对父母落后于时代的担心,化为陪父母聊聊天、鼓励并指导他们尝试新技术的关心,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技术的便利,更好融入时代变迁的浪潮中。

当然,为协议点赞的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适老化改造继续提升、无障碍环境持续完善。科技正进步,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不能忘记那些还没来得及跟上的老年人。让长辈们在外更安心,除了自发的爱心善举,更需要制度化、系统性的全方位保障。比如,购票有没有保留人工窗口?楼梯可否加装扶手?不会扫码能否顺利结账?APP能否设计老年人模式?将心比心,多维度推进、细节处入手,凝聚众力建好老年友好型社会,才能让父母在外更顺心,子女在家更放心。

《孔子家语·好生》中记载,楚王出游,丢失弓箭后感慨,“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听闻后说道,“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诚如斯言,仁者爱人,又何必拘泥于身份所属。视角拉远、格局打开,才是真正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独自解决的问题,都必定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刻。互帮互助,不限于长辈,不止于弱势群体,也不仅是出门在外,甚至,我们也不必囿于“互”字。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线上线下,无论年龄大小,对陷入困境的人搭把手,为面临难关的人指个路,是对他人的善意,也是对自身最好的成全,共同构成了我们温暖的家园。

这正是:

仁者爱人涓滴皆善,互帮互助共筑温暖。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