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两大突发!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券商中国 时谦2024-06-03 14:25

A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变局!

今天早盘,在港股走强的背景之下,A股各大指数冲高回落。而在这其中,银行股对上证指数杀跌的贡献较大。今天早盘,沪农商行、江苏银行跌幅较大。在上证指数下跌贡献度排名前7的股票当中,银行股更是占了6席。

那么,此前走势向好的银行股为何突然破位下行?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有两大突发:

首先,5月3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4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4%。这个走势可能低于市场此前预期。

其次,此前走势强劲的沪农商行今天早盘一度跌停。有机构认为,该股本月纳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预期落空。银行板块跌幅排第二的江苏银行也是因为未能纳入上证50指数。

那么,后续银行是否还有机会?

银行股突然杀跌

今天早盘,沪农商行突然直线跳水,股价一度跌停。截至上午收盘,该股跌幅依然超过7%。排在银行股跌幅榜第二位的江苏银行上午收盘亦杀跌超4%。银行板块受此带动,出现普遍杀跌行情,在上证指数下跌贡献度排名前7的股票当中,银行股更是占了6席。

银行ETF(512800)走势出现明显破位。该指数今年前五个月,出现了月线五连阳行情,最大涨幅亦近20%,且此前走势平稳向上,月线上亦并未出现过显著放量的过程。这意味着,银行板块是被突发事件带偏。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可能还是基本面的原因。5月3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4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4%。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47%、1.62%、1.45%、4.32%、1.72%、1.47%。不过,从边际变化看,商业银行今年一季度的息差下行幅度略有收窄——今年一季度的净息差水平(1.54%)较去年四季度末(1.69%)下降了15bp,而2023年一季度净息差水平(1.74%)较2022年四季度末(1.91%)则降低了17bp。

4月8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随后有机构预测,取消手工补息后(假设企业活期存款续存),对国有行、股份行的息差正向提升效果分别为3bps、7bps。这可能是4月中旬之后,银行股有一波不错涨幅的重要原因。但由于一季度息差降幅过大,市场可能预期取消手工补息,并不能弥补太多下行幅度。

其次,有机构认为,今天开盘城农商行跌幅较大,主要是两个原因所致:一是开盘之后,沪农商行大跌,估计是因为本月纳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预期落空;二是江苏银行此前也有量化测算过,可能会纳入上证50指数,不过这个预期亦落空。沪农商行此前涨幅较大,早盘恐慌性杀跌,对整个板块影响很大。

此外,分析人士认为,银行板块回落的关键原因还是此前相对其他板块涨幅过大。此前,市场利率低位运行、资产荒较难破局,再加上银行持有不少国债,国债牛市亦成就了银行。因此,银行股息优势与稳健属性成为各类资金首选。不过,最近国债的预期有变,可能导致银行的远端预期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了资金的抛售。

撤离资金流向

那么,银行股上的资金会否持续撤离?若撤离,其流向又是哪里?

首先,银行股(特别是城农商行)的逻辑可能还是与国债有关。此前,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产负债表压力,中小银行更是需要依靠投资收益弥补利润不足,这使得银行在进行债券市场投资时找到了逻辑上的自洽。而国债市场的确也走了一波很长的牛市。若国债市场持续走强,则这个板块应该无忧。但若国债市场的逻辑和预期皆转淡,那么银行股阶段性的下行就可能难以避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长久期国债的逻辑并无明显变化,但其供求预期可能正在发生变化。

其次,若资金撤离银行,其流向亦可能有大分歧。从今天早上的盘面来看,的确有那么一个时段演绎了“一鲸落,万物生”的格局。而且,今天早盘亦有一个大利好:中国5月份的财新制造业PMI为51.7,高于先前的51.4值。预测值为51.5。

然而,从上午收盘来看,很明显,市场情绪依然是谨慎的。全市场逾4400股下跌,共有87只股票跌停。显然,还有比银行跌幅更大的板块存在。而且,近期由于风险突发的个股越来越多,市场上的资金开始逐渐向有业绩、有分红的大盘股靠拢(比如中国神华、长江电力等),流动性再度出现结构性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从银行板块出逃的资金,是否会扑向中证1000、中证2000?可能还要打一个问号。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大幅杀跌的港股今天早盘表现非常强劲。恒生指数午盘涨2.32%报18498.33点,恒生科技指数涨2.72%报3791.1点,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2.69%报6564.54点。大市半日成交额为817.72亿港元,南向资金净流入15.91亿港元。由此来看,更便宜且风险出清的港股可能亦是一个出处。

校对:苏焕文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