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被誉为“资金第五城”的杭州,近年在国内资本圈的热度不断攀升,不仅民间资本比重大、活跃度高,在各地“基金招商”的浪潮中,地方国资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过去的2023年,杭州GDP站上2万亿元,背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持续发力,这离不开各路资本的撬动力量。
去年年中,杭州组建了总规模超3000亿元,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3+N”产业基金集群。从最早进行风险投资探索,到激活民间资本成就“风投之城”,再到如今国有资本躬身入局,打造千亿级“基金矩阵”,杭州国资创投正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构建全生命周期
投资体系
今年2月,杭州科创基金公示了第二批6家拟合作单位,短短一年时间内,这只1000亿元母基金已相继公示两批13家拟合作投资机构。
将时间拉回至去年6月,杭州就《关于打造“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要整合组建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三大母基金,由其参与投资N只行业母基金、子基金、专项子基金等,最终形成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3+N”杭州基金集群。至此,杭州的这三大母基金全新亮相,基金规模均为1000亿元,资金来源包括注入的存量基金、市财政预算资金、市属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和其它盘活的存量资金等。
充沛的民间资本加上规模上不断进阶的国有创投资本,杭州无疑成为这两年投资界的“流量担当”和“募资圣地”。与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相比,杭州无论是创新创业氛围还是独角兽数量,都不逊色,但创投资本的规模化、品牌化、体系化以及集群化,在3000亿元基金集群设立之前,都未成气候,这主要体现在:民营创投机构虽然很多,但整体小而散;此外,缺乏大体量的母基金。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杭州从2021年后在母基金的设立上开始频频发力。先后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杭州创新基金、1000亿元的杭州科创基金、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50亿元的中信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基金、200亿元的杭州泰格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等。在此基础上,又打造了上述3000亿元“3+N”杭州基金集群。这些母基金的设立,不仅吸引了国内头部管理合伙人(GP)机构落地杭州,还进一步壮大了本地创投机构的资本实力。
看似与全国多地百亿、千亿“基金矩阵”无差的“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背后却是一个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以“接力投资”实现企业全阶段赋能。
同时管理杭州科创基金和杭州创新基金的杭州资本方面对证券时报记者介绍,杭州科创基金定位为政策性的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方向为“投早、投小、投科技”,投资阶段以初创期的科创投资(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为主。目前已经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截至2023年年底,杭州科创基金累计合作规模超600亿元,累计合作子基金数量超200只,累计投资企业超2000家,撬动社会资本超450亿元。
而杭州创新基金则是一只市场化国资产业基金,投资阶段以成长期私募股权投资(PE)为主,以母基金的形式参股投资或发起设立各类行业母基金、子基金和专项子基金。比如,与泰格医药组建的200亿元产业基金,目前已投子基金数量超过30个,直投项目超过50个。据介绍,截至2023年年底,杭州创新基金组建规模超85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过300个,累计投资金额超23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800亿元。
杭州并购基金则定位为市场化的国资并购基金,该基金管理人杭州金投方面对证券时报记者介绍,该基金重点关注扩张成熟阶段企业的合作,通过子基金投资、股权直投、结构化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的组合,满足不同阶段企业的多种需求。与前面两个基金相比,并购基金的投资方式更具综合性和金融服务的特点,通过与头部财务投资机构、本地特色财务投资机构、产业资本、券商银行、上市公司等合作,帮助杭州企业围绕自己的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拓链。截至2023年年底,杭州并购基金组建规模近61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47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1000个,累计投资金额近500亿元。推进了蚂蚁消金、零跑汽车、西湖云谷等重大项目的投资。
在今年举办的杭州产投融生态峰会上,有外地投资人评价道,随着3000亿元基金群的设立,杭州产投融生态更加完善和系统化,不仅有利于本土创业者和创投机构,还拥有了与一线城市竞争的资本,杭州也借此打造了创投这张新的名片,值得资本持续关注。
织密“生态网”
做伯乐的伯乐
“投早、投小、投科技”已成为国内投资圈的共识,无论是民营资本还是国有资本,都不会轻易放过“千里马”和“潜力股”。况且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锚定创新的“星星之火”,进而将其发展为“燎原之势”,也就找到了产业跃升的“密码”。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已不甘于做背后的出资人,而是纷纷开始下场做直投。但相比于其他城市,杭州国资机构直投项目占比整体仍然较少,更多以母基金的方式引导和推动市场化机构投向早期创新项目。比如,杭州的两大引导基金——创业引导基金和天使引导基金,都明确规定不能直投。杭州市创业投资协会轮值会长周恺秉对此评价:“杭州的国有资本更愿意去做伯乐的伯乐。”
杭州资本董事长孙刚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以母基金为主的投资策略,更有利于支持民营投资机构“百花齐放”。“对发展城市经济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吸引一批投资人在这个地方找项目做投资,所以我们以母基金为链接点,织起一张杭州的创新创业创投生态网,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引导更多创新主体和要素资源汇聚到杭州。”孙刚锋表示。
显然,杭州国资更愿意相信市场,让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能力。或许有人会认为,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但在孙刚锋看来,与其说市场失灵,不如说市场会有盲点,也可能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缺乏远见。“市场肯定会比政府敏锐,但未必每个市场主体都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母基金织起的生态网络,就能链接更多市场的智慧,尽可能覆盖市场盲点、破除信息不对称。”
那么,如何让生态网络上的每一个资源和要素快速匹配、如何让创业企业快速获得赋能?杭州国资创投给这张生态网络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杭实集团投资了我们之后,帮我们对接了包括政府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还为我们对接了投资机构,这进一步加速了公司业务的发展。”浙江晟霖益嘉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公司正加速生产钙钛矿电池的真空蒸镀设备。
善于挖掘极具潜力的项目,不仅靠火眼金睛,还有技术的加持。去年年底,杭实集团发布了“实业智投”数字平台。据了解,这个平台一方面能通过建模,将算法融入产业评估,为基金节省尽调项目的时间;另一方面,针对复杂市场环境下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该平台还能以数据和智能为抓手,把项目和资源、投资机构、政策等自动匹配起来,进一步放大联动效应。“‘实业智投’数字平台可以有效串联起产业链、投资链、招商链、赋能链上相关主体资源,加速推动投资要素多向流动与协同。”杭实集团旗下的杭实资管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市场失灵时补位
“市场化”是国内许多投资人对杭州国资创投的评价。在民间资本活跃的地区,国资如何在市场缺位时补位,同时又不会成为社会资本取代者和挤出者,杭州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杭州资本方面介绍,以创新基金为例,在母基金层面与国内外投资机构、行业头部企业合作,设立行业母基金和子基金;在推进重大项目落地上,创新基金还通过“头部机构推荐+市区共同研判+社会机构领投”的机制来发现优质项目。“比如创新基金投资的某个具有市场潜力的生物医药项目,在项目选择阶段,我们组织了投资团队与头部机构一起进行市场调研和尽职调查,确保了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孙刚锋表示。
杭州金投管理的并购基金,除了在合作伙伴上涵盖头部机构、区域特色机构、产业资本、上市公司、科研院所之外,还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市场化的探索,根据杭州并购基金特点和实际业务开展情况积极探索建立项目跟投、超额收益分成、延期支付等市场化机制,激励约束基金管理主体不断提高运作管理水平,强化投资行为决策责任。
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国资除了管理本地引导基金,以财政或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做投资以外,还开始输出管理经验,接管外地引导基金,也开始凭借专业的投资能力向社会募集资金,从而扩大基金管理规模。杭实资管就是其中一个走向市场的国资创投,据了解,目前杭实资管除了管理杭州区域政府基金外,还接管了浙江省其他县市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管理规模达180亿元,投资项目70余个。此外,杭实资管还注重科技链和资金链的链接,50%以上的项目聚焦在杭州的五大产业链,还围绕这些产业的上下游进行拓展布局,不少是较早期项目,与西湖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立深度战略合作,一起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目前已经成功转化了多个项目。
“杭州对于市场的干预程度是比较低的,只有在市场失灵或者需要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才会去关注或支持。”杭州科创集团董事长许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评价。何为市场失灵的时候?许宁列举了过去的三个关键节点:一是2000年杭州创投市场刚起步之时,民营经济对风险投资的意识不够,以杭高投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就以直投项目为主,为科技企业和成果转化项目服务。二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科技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杭州先后设立1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和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等机构,通过股权投资、银行贷款等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融资。三是一些重大产业化项目,所需资金量巨大,市场化机构没有动力和能力去参与,杭州国资创投会提供相应支持。
近期,《2024杭州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榜单》发布,截至2024年4月,杭州共有43家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企业382家,分别比去年增加1家和28家。虽然错过了阿里巴巴,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杭州活跃的市场化VC和不断奋发的国资创投推动下,更多的创新生力军和独角兽企业将在杭州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