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航产融(600705.SH)发布董事会最新决议公告,提名罗继德、石仕明为公司第九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同时聘任石仕明为公司总会计师、熊宏为公司董事会秘书。这一系列人事调整,不仅强化了管理团队的构成,更显著增强了团队在航空主业领域的专业背景,预示着公司将更加专注于航空产业的核心发展,以更高水准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加速航空产业链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新管理团队成型 航空主业背景显著
通过此番调整,中航产融的高层管理团队构建趋于完整。可以明显看出,新的团队有更为完整的航空主业背景,具备包括航空工业集团运输机、战斗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机载系统等核心单位及重要岗位从业经历。
董事候选人罗继德,同时也是公司党委书记,曾在航空工业集团担任计划财务部部长。航空工业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设有航空武器装备、军用运输类飞机、直升机、机载系统、通用航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航空供应链与军贸、专用装备、汽车零部件、资产管理、金融、工程建设等产业,其业务范畴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无疑为罗继德积累了宝贵且独特的行业洞察。此外,罗继德在中航西飞(000768.SZ)曾任董事、总会计师,而中航西飞是我国主要的军用大中型运输机、轰炸机、特种飞机等航空产品的制造商。鉴于此,罗继德凭借在航空工业集团及中航西飞积淀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见解,被寄予厚望能够卓有成效地引领中航产融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战略实施,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在新时代航空强国、金融强国建设中发挥价值与重要作用。
石仕明,作为此次董事候选人及新任总会计师,曾在中航科工(02357.HK)任职多年。中航科工是港股资本市场唯一的航空高科技产业集团,控股中直股份、洪都航空、中航机载和中航光电四家A股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涵盖直升机、教练机、通用飞机、机载系统与航空零部件、航空工程服务等。
后续工作中,熊宏将承接公司董事会秘书工作。履历上看,熊宏曾在中航证券担任董事会秘书,同时目前在中航产融担任副总经理一职,对于中航产融的业务和管理体系有着深刻认识。此次熊宏的职责调整,有望助推企业进一步构建起高效运转、科学稳固的公司治理机制。
此外,丛中、李喜川、戚侠等其他管理层重要成员,皆拥有在航空工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丰富履历,这无疑为中航产融深耕航空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实践经验。
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技术、国防实力及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国防空中力量和航空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因此,航空工业的特性,决定了中航产融为航空产业链开展产业金融服务有着极高的专业门槛。从新的领导班子分析来看,团队不仅对航空工业集团和中航产融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知,同时也深谙整个航空产业链的发展形势。中航产融此次领导班子的调整,将有助于公司更精准地实施产业金融策略,聚焦航空主业,利用其在航空产业链中的独特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孵化。
航空业发展持续向好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从政策指引来看,航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行业以及先导性高技术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目前航空业的良好发展趋势十分明确。据2023年度财务报告揭示,航空产业链上的上市企业成绩斐然,其中,主机制造商中航沈飞与中航西飞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了30.47%与64.41%的增长速度,而航空发动机铸锻件及原材料供应商如图南股份、航材股份等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9.64%、30.23%,机载设备企业安达维尔的增长率高达347.69%。此外,铂力特、睿创微纳、航天智造等企业的业绩亦展现出强劲增长动力。
对于产业链2024年的发展,在中邮证券看来,产业链行业经过了过去近两年时间的较快增长,未来或进入稳定增长期,细分领域业绩差异显著,结构分化加剧或为未来趋势。随着装备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在新域新质作战领域或将产生较多投资机会。
中航产融以“航空为根,产融共进”为使命,牢牢把握“立足航空,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成为一流的产业金融集成服务商”战略定位,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深度融入航空产业链,围绕航空主业需求完善体系化服务、配置金融供给,重点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绿色航空等重点领域。2023年,旗下中航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超过3.2亿元,彰显了其在产业金融领域的显著成效。
不同于别的机构,中航产融依托航空工业集团雄厚的产业背景,具备领先的产业研究能力。公司整合中航证券、中航信托等研究力量,设立了中航产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利用外部领先研究机构研究力量,加强产业研究能力提升尤其注重军工领域的研究能力建设,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研究体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推进航空事业新兴产业发展。
2024年,中航产融在新管理团队的带领下,将积极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工作总基调,通过持续深化产融结合、加快转型发展、提升体系化管理能力、持续加强经济运行管理等方式,推动公司和产业链走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