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晚,《人民文学》杂志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两小时销售杂志六万多单(一单是一年12本,下同)。截至1月29日,《人民文学》杂志一直挂在与辉同行抖音号的商品橱窗,销量已经达到15万多单,销售额超过三千多万。用爆单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而是事实。从纯文学杂志走进网红直播间,思考纯文学的商业价值在当今大时代下,如何贴近读者,发挥其商业和社会价值,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人民文学》杂志在与辉同行抖音账号销售火爆后,其在自己的官方账号同一天接连发布两次《郑重声明》(分别是2024-01-25日的13:12分和16:59分),第二次声明特别强调与辉同行就是官方指定销售渠道之一。主编施战军在1月26号14:15分发布视频,公开表达对读者和与辉同行团队的感谢,同时表达了对编辑杂志文本品质的承诺,以及面对新时代电商直播需要努力学习,其态度谦虚诚恳。并且,在接下来的具体行动上给与了读者和与辉同行的鼎力支持,真是美美与共。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取消所有偏远地区需要另加运费的费用,已拍的直接申请退回运费。二是每期另外附送读者一枚精美书签。这种双向奔赴,良性互动,令笔者都很感动。国刊团队在主编带领下,能如此放低身段,接地气,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文学。《人民文学》应该走进人民,无论人民在天涯海角,还是极寒高海拔地区,都能通过《人民文学》享受到人民的文学。这就是务实、实干精神的体现。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科技突飞猛进,移动端电子产品和电子书籍的普及,对于纸质书和图书杂志类冲击较大。行业里运营人才都在绞尽脑汁寻找突破口,尤其是在5G时代来临,直播电商兴起,对于书报刊行业冲击巨大。再随着有声书(听书)的跟进,很多杂志,尤其是纯文学类的杂志,订阅量急剧萎缩。据了解,有杂志每年订阅量在两位数三位数,能够上万的已经是惊喜。甚至不少当年影响一代人的知名杂志不得不停刊。这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动不动十万几十万订阅量相比,可谓惨不忍睹。城镇化推进和人口流动性加快,地址变动是以月和周为单位,以及单一的邮政订阅途径等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杂志订阅量一年不如一年。笔者每年都有订阅报刊杂志的习惯,文学类、科学类、生活养生类等等,满足一家三代人所需。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期或两期杂志丢失。尤其是老人喜欢看的刊物,他们上升到每月期盼的高度,杂志投递丢失,售后官僚主义导致处理不好,给老人心里添堵,影响心情,那就不如不订阅了。后来,有杂志社可通过协会直接订阅,直接快递到家,偶有遗漏,电话过去,补记过来,省心省事。问题是人事变动频繁,发行人或者印刷厂对接人的变动,会出现找不到人的尴尬情况(直销订阅有时是由印刷厂直接快递到读者手中)。再后来有杂志社的微店,拓展了杂志订阅的另外一种渠道。而且,很多杂志社开通了可单期购买的选项,读者可感受到发行人的用心、贴心和便利服务。
如今,电商直播间也迎来了期刊杂志,这是报刊杂志拥抱这个时代的具体体现,跟这个时代契合,跟读者购买习惯吻合。《人民文学》杂志和与辉同行直播间联手,给杂志社和直播间开了个好头、打了个好样。其他杂志社和直播间也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跟上,电商平台也应该在这一领域给与公平竞争机会。开始若能给与一定流量扶持,物质和精神都能在直播平台给到百姓消费便利,那就善莫大焉。
纯文学杂志是件商品,电商直播间带货,能销售吃穿住行用货品,也就能卖作为精神食粮的杂志(不仅是纯文学杂志了)。货品可以打折,也能团购。既然是商品,就应该可以谈价。他考验的不是读者,而是杂志社的销售发行团队能不能接地气、是否有服务意识和良好职业心态,甚至都应该接受直播间消费者的咨询、选择、挑剔和退单。文学可以神圣化,但请把承载文学的杂志大众化。文学不应跟人民割裂开,而应主动放低身段拥抱人民,走近人民。那么,首先就应该是让人民看见、选择、接触、阅读和讨论、甚而挑剔和批评。习惯在电商直播间购物的消费者群体越来越大。作为办刊人,也应该重视并迎接这个时代的变化,走进直播间,学习直播电商运作,拥抱大时代也是文学人、办刊人必须面对时代变化的一种能力和勇气。
纯文学杂志的商业价值为什么就不能在直播间呢?短视频带货直播间为什么不能卖纯文学杂志?有售卖纯文学杂志的直播间是不是更有人文气息?希望有更多的商品带货直播间,有纯文学杂志售卖,且不仅是纯文学杂志,而是各种各样的合法合规的正版杂志售卖。
(作者系深圳东方华策公司总经理)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校对:廖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