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一个叛逆?消费者选择“3.5分餐厅”的原因是→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2024-01-12 14:39

如今,越来越多人的“标准流程”甚至“肌肉记忆”是,打开点评App搜索高分商家。然而点评App上一个个百字小作文、精修美图加持下清一色的五星好评,让人不禁起疑。

其实,餐厅评分“注水”的潜规则由来已久。一些高分店铺,并不是“吃出来的”,而是“刷出来的”。不少消费者选择高分餐厅后,常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于是,部分消费者选择“反向消费”,“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等话题更是频频受到关注。那么,3.5分餐厅真的“香”吗?

△网络资料图

消费者:“高分店”踩雷现象频出

低评分反而有惊喜

陈女士是自己身边人公认的“美食达人”,以前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和朋友外出聚餐,餐厅多是从App上的高分店铺中挑选。最近,她决定给一些评分较低的餐厅“一个机会”。陈女士探店后发现,一些低评分的店,反而给了她惊喜。

另外,消费者在“高分店”踩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袁先生因工作原因,出差频繁,在外就餐频率较高。尤其到了外地,他一般都会参考评分选择就餐地点。

袁先生:经常会碰到评分挺高,但东西一般的情况。有时候随便找个评分一般的店,却觉得味道不错,还很有特色。

网络评分有参考价值,但得分和餐品的味道并非绝对对应。叶女士刚毕业不久,她坦言,选择名不见经传的小店,一是不用那么拥挤,其次体验有时会超出预期。

叶女士:有的老板不会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评分高低,特别是小馆子、或是做了很多年的,靠的是口口相传,不是网络评分。‍

甚至还有消费者总结出“低分餐厅选择指南”:餐厅营业五、六年以上,评分在3.8—4.0左右,好评、差评都有的,是正经好馆子。

写好评免费送菜品、饮料

高评分餐厅离不开商家维护

餐厅评分要高,光靠顾客自发去打高分并不够。某连锁餐厅所有门店评分都在4.7分以上,其中一家门店的店长霍大富说,菜品口味当然重要,但要得到高分,离不开商家的维护。

霍大富:以前有个活动是写好评,消费的菜品里选一样,下次来直接送。我会给消费者写一个公司发的赠送菜品券。

这样的材料和人力成本,一家小店的邹先生就“承受不了了”。他的店在网上的评分是3.8,很多消费者都会问邹先生“味道这么好,怎么评分那么低”。

邹先生:我的店可能在装修上简单了一点,服务也没有那么周全,给客人的感受差了一点,导致评分低,但我又不想花太多时间评论送东西。评分低真的不能代表味道差。

在河北从事餐饮服务行业多年的刘明伟介绍:一些餐厅有固定客群,销售渠道稳定,并不依赖线上引流招徕消费者;一些餐厅菜品口味不错,但店内装修、服务没有亮点,也会导致评分不够高;还有一些餐厅确实是因菜品、环境和服务水平等不尽如人意,导致评价较低。

选择餐厅时有有评分可供参考本是好事,但许多消费者也希望有更合理的评分机制,让有品质的“宝藏店铺”得到应有的分数。

面对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部分“刷出来”的高分店可能也有被流量裹挟的苦衷。但如此由评分引发的信任危机,对餐厅和食客来说无疑是双输。最后的赢家,反而是有规模、有套路的刷分“产业链”。

正如网友所言,年轻人哪来那么多“报复心理”,他们只是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想好好吃顿饭。挤干高分店的水分,为诚信经营的低分店撑腰,网络平台评分机制亟待完善;商家也要记得,刷上去的分,不代表口碑,只有“实至”才能“名归”。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