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份工作为我打开一扇窗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毛可馨2023-12-28 14:13

从年龄上来说,我和证券时报都是“90后”。一家媒体30岁,意味着已经见证了市场的几十载春秋,记录下行业的几轮波动,纸墨之下积淀了成熟的智识,握笔的也有不少老辣写手。而一个人“奔三”的路上,可能还只是初别象牙塔,摸索着社会规则,目光青涩。

我的幸运就在于,在自己二十多岁的年纪,遇上了证券时报,成长的轨迹发生了交叠。

在证券时报做记者,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负责的条线是新能源汽车,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又恰逢市场快速扩张的产业爆发期,热钱涌动、股价飙升,所有人都是兴奋的。我跟在浪潮身后追赶,每天都有送上门的选题,新产线、新技术、新故事在行业里喧嚣不止。我的稿子也跟着这股子热闹,但只能是描摹出浪潮奔涌中的一瞬。

有一天,我的领导问我:“扩充这么多的产能,市场能消化么?会不会有一天走向过剩?”这个问题一下将我的视角拉到另一个方向,于是我开始一个一个梳理上市公司的扩产公告,同时试图找到行业里的资深从业者,听听他们的观察。统计得出的数字是惊人的,但这些风险信息却在一定程度上被选择性忽略,我在稿件中将它描述成“产能过剩的灰犀牛”。

当时这篇稿子算得上是比较早提出过剩风险的声音,虽然市场还是热闹了一阵,但后面的走势符合稿子的判断。直到现在,当我看到最近的价格走势时,脑子里还会不断回响出当时那个问题,它显得更加冷静而有力量。从个人层面,我感受到一种真正超越市场认知并被市场验证的快乐;从媒体层面,我也体会到一家报社作为市场守望者的价值和担当。

我经常想,在时报工作的时间还是有点短了。诸如此类的思考、洞察还只是浅尝辄止,与身边专业资深的记者老师们的交流也不够多,能拿的出手的、有影响力的稿子也是寥寥。在这家“三十而立”的报社面前,我还是深感惭愧。

但有时也会觉得,我多多少少还是从报社带走了一些什么。对我来说,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是奠基性的,它从一开始就影响了我观察的角度、思考的方式和对工作价值的偏好。尤其在当下信息繁芜的环境里,它教会我如何识别、判断,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并且尝试找到它的答案。它培养出我的好奇心反馈机制,并成为我今后探索世界的钥匙。

衷心祝愿证券时报越来越好,始终能够汇聚一批有志识、有理想、有意思的人,始终能成为资本市场上的灯塔,守望浪潮的方向。

(作者系证券时报前员工)

校对:冉燕青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