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市国企力量⑨丨华工科技: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吴少龙2023-12-27 15:4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

国企改革中,校办企业如何留住创新基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华工科技脱胎于高校,成长于中国光谷,发展于中国资本市场,受惠于国企改革政策,完成了从校办企业到国内知名上市公司的蜕变,“变革”成为伴随着华工科技发展、成长的主旋律。

本期“深市国企力量”走进华工科技,看看这家企业如何从小作坊、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发展成为拥有几千亩现代化厂房、智能化产线的精益生产模式,全球销售规模实现了从千万级到百亿级的跨越。

挑大梁、追先进

“华工科技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一个目标:在激光技术及其应用领域代表国家竞争力、具备国际竞争力。”董事长马新强说。

资料显示,华工科技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腹地,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投资发展传感器产业。

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华工科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以及激光防伪包装业务三大业务格局。

在华工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国际化”是公司的重要战略。

2000年收购全球知名的切割系统公司ACS;

与世界知名的研究机构、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了人才、技术的交流合作机制;

产品出口欧美、日韩、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近五年海外销售平均增长40%以上。

通过不断推动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华工科技的“国际化版图”日益清晰。

国际化的背后是坚持科技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华工科技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刘含树说,“依托六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华工科技在公司主营业务领域加速创新,不断缩小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未来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储备了关键的技术与产品,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幅,每年获得国家项目支持亿元以上,全部用于公司技术研发。”

据介绍,在行业领域内,华工科技已经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包括首套国产化数控激光切割机、首台高性能光纤激光器、首台工业级紫外激光器、首个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首套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系统……

以华工科技为观察窗口,在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历程中,正是有很多类似华工科技的企业,主动挑起大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据统计,仅2022年,公司就实现申请专利370件,其中发明139件,申请软件著作权97项,发布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9项。获评2022年度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重要的“变革”

如果说“国际化”是华工科技重要的发展路径,那么“校企改革”“国企混改”则是公司的一次重要“蜕变”。

2018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对高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理清产权和责任关系,“让教育回归教育”,分类实施改革工作。

华工科技作为武汉市部属高校上市公司,从2019年启动校企改制以来,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2021年,华工科技按照国家“校企改革”“国企混改”的政策要求,完成了改制,从一个学校控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正式转制成为了武汉国资控股,商贸作为牵头大股东单位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此次改制对公司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成立以来迎来的一次最重要的‘变革’。它解决了制约华工科技22年来发展的痛点、难点。”刘含树称。

通过设立基金模式,国恒基金作为治理层面的大股东,华工科技重大决策事项在这个层面上给予决策审批,大大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决策效率,缩短了经营层面重大事项的决策流程,提高了上市公司市场应变能力,也提升了团队的经营自主权;团队及核心骨干员工参与到基金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以及补充协议中所设定的激励条件及办法,初步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励了大家创新、创业的激情。

与此同时,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华工科技不断“加速提劲”高质量发展。

2000年上市融资4.19亿元;2009年配股融资4.39亿元;2011年定向增发融资7.59亿元;2016年再定向增发融资18.07亿元,华工科技历次融资之和达34.24亿元。每次再融资助推公司快速转型,促使公司销售规模实现翻番,持续增强盈利能力。

展望新的征程,“高质量增长”依然是华工科技不断追求的方向。刘含树表示,华工科技聚焦影响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通过精益生产、降本增效,创新驱动等一系列措施,精准发力,推动公司内强质地、外塑形象,致力于成为资本市场上主业突出、优强发展、治理完善、诚信经营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并承担起“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国家使命。

校对:高源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