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向高端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以电生理、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等为代表的创新医疗器械赛道正逐步成熟,相关公司关注度日趋升温。
近日,创新医疗器械厂商归创通桥(02190.HK)的一场投资人开放日活动吸引了200余名线上及线下投资者、券商分析师参会,公司管理层就行业发展趋势、集采影响、未来计划等问题与投资者展开交流。
归创通桥创始人、董事长赵中在交流会上给出了对行业趋势的初步判断。他认为,未来3-5年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有望向头部企业聚集,而集采和资本的理性会加速这个过程。
“今年5月份某省集采,报名的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公司超过100家,但未来这两个领域各自剩下的企业可能不会超过10家。当前,伴随着集采,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在提升。一轮集采从公开招标到执行完毕,整个周期可能超过2年。如果你的新产品没出来,要再等下一轮,那很难有机会了。所以,集采对国内头部企业是好事,而头部企业优势在于制造成本、研发、产品推进、营销水平等方面更为完整,并且有足够的资金。”赵中在现场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创立于2012年的归创通桥是一家专注于外周和神经血管介入、植入领域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及销售服务的企业。目前,公司旗下拥有“归创医疗”、“通桥医疗”两个品牌,分别专注于外周血管介入和神经血管介入业务。截至2023年12月,归创通桥已建立57款产品及在研产品管线,其中31款产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8款产品取得欧盟CE认证,1款产品获批在巴西上市。
谈及外界关注的集采影响,归创通桥神经血管介入事业部营销团队负责人李科蓓认为,在国产替代大背景下,集采对国内创新医疗器械企业而言是很好的机遇。
“2021年底公司弹簧圈产品正式拿证,正好遇到吉林21省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按彼时招标规则和结果,我们最终获得B组第一名的资格,这意味着有机会敲开该轮集采的21个省份所有医院的大门。在集采中标结果逐步正式执行后,该产品实现快速放量增长,2023年国内市场份额有望接近10%。”她在交流会现场举例说。
归创通桥半年报显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的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在河南省公立医院联盟集中采购中,公司神经介入及外周介入多款核心产品均中选,有望实现加速入院及临床植入。分业务板块业绩来看,今年1-6月,归创通桥神经血管介入业务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48.7%;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6409万元,同比增长55.9%。
“业内普遍认为,国产替代率越低的领域,集采产品降幅往往会更温和;这对能入围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而言更有利,在业绩上也有所体现。”现场一位机构研究员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
对于未来发展计划,赵中表示,在集采和批量化情况下,高效运行、生产质量和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公司将着力于运营效率和质量控制的提升。
“同时,要做有差异化和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比如,我们拥有多项专利和创新技术的外周静脉支架有望近期于国内上市。这是一款医工结合的产品,针对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行研发,填补了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他阐述。
据半年报披露,公司预计2024年将有11款新品上市,包括血流导向装置、外周静脉支架等创新产品。
在深耕国内市场之际,加快国际化布局亦为归创通桥的重要发力点。“去年,我们已经在欧洲开设了办事处,并建立了当地的团队。包括在产品研发方面,我们也将注重开发国际领先的创新产品。相信未来我们的海外业务收入也会进入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期,海外业务的营收占比有望达到10%。”赵中谈到。
展望明年,归创通桥CFO袁泉卫将公司增长动力总结为三方面:一是公司现有产品线较多、入院数量广泛,有望继续放量;二是集采政策有望在一些产品上帮助公司更快获得市场份额;三是未来有多个重要产品上市,预期能够获得良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