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你如何战胜市场?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蒋炜2018-11-15 10:08

关于有效市场理论的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老师,地上是一百块钱吗?”学生指着远处的一张泛红色的纸。

“不可能是一百块钱的,如果真的是一百块钱的话,早就被别人捡走了。”金融学教授如是说。

教授走了后,学生走过去捡起了地上的一百元钞票,去星巴克点了一杯热咖啡。

起源于芝加哥大学的有效市场理论假说认为,在证券市场中,有很多聪明的投资者,他们分享一样的资讯,有相似的价值评估的方法,所以目前市场上交易的证券价格中,已经充分的反映了投资者的群体共识,企图通过基本面分析和积极管理的方法来战胜市场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情。伴随着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跟踪市场的指数基金可以通过被动投资的方式,以相对于积极管理型基金更低的管理费用、交易费用而取得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既然市场是有效的,企图战胜市场的想法是难以实现的,那么通过被动投资指数基金的方式,可以低成本的享受到市场的平均收益。然而,通过对共同基金的发展历史衡量,其中绝大多数的积极管理型基金在长期来看真的是无法战胜指数,虽然其中有一部分短时间内会跑赢市场,最后累计收益率还是均值回归。所以,既然积极管理型基金无法战胜市场,同时市场变的越来越有效,那么投资者付出资金,以高额的管理费、交易费和业绩提成的方式,想要获取超越于市场平均收益的可能性就没有那么大了。

大多数投资者都热衷于积极管理的投资游戏,首先,他们所选择的积极管理型的基金,似乎从来没有兑现战胜市场的承诺。多数的机构投资者热衷于猜测上市公司下一个季度的利润增长会是怎样的,如果业绩不达预期,他们将疯狂的抛售该公司的股票。基金业的排名制度,逼迫基金经理必须要参与到市场的短期竞猜游戏中。在这种游戏中,伴随着市场的冲击而付出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同时积极管理型的基金,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制度,与他们实际上为投资者所创造的价值来说,他们拿走的真是太多了。其次,基金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不断的追逐当下热门的基金,抛售掉那些昔日靓丽而今黯淡的基金,频繁的在不同基金之间跳来跳去,不断提高的交易摩擦成本,也拿走了投资者本金中相当的一部分。领航集团的创始人约翰·博格的建议极其简单:购买那些低成本、低换手率、严格遵守投资组合策略的指数基金。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听从他的建议。

巴菲特曾经在多个公开场合也是建议普通投资者,选择指数基金的方式来参与市场。对于没有个股选择能力的普通人来说,通过定投指数基金的方式来分享市场的平均收益,从长期看可以战胜大多数积极管理型的基金经理。为了宣传这个理念,巴菲特发起了一个“十年赌约”,以50万美元作为赌注,打赌从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十年间,标普500指数基金的表现将会超过积极管理型的基金组合的表现。在巴菲特的赌约发出之后,门徒合伙企业站出来应战,他们精心挑选了了5只“基金中的基金”,十年赌约到期以后,最终的结果在巴菲特2017年致股东信的年报中做了披露,数据表现如下:

同期标普500指数的累计收益率是125.8%,年化收益率为8.5%,然而门徒合伙企业所挑选应战的5只“基金中的基金”的业绩表现均没有战胜同期的指数基金,年化收益率方面最差的只有0.3%,最好的也只有6.5%。

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决定了证券定价还难以说是有效的。对于国内A股资本市场的现状来说,占交易量主要部分的还是个人投资者,而不是像美国、香港这样的有悠久发展历史的资本市场中,早已经从个人投资者占主流,过渡到以机构投资者占主导位置的情况。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一方面是信息获取上的不对称性,另一个方面是没有成熟的投资体系做支撑,很多人的股票买卖决策是听消息、看趋势的,所以在这样的资本市场中,目前还不能够说是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因为市场缺乏有效性,所以对证券价格的定价方面出现了更大的波动性,在较长的时间内偏离证券内在价值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身处这样的市场中,如果交易的对手方根本忽视证券的内在价值,那么对于有条不紊的投资者来说,就取得了相对优势。股市的行为越愚蠢,理性的投资者面对的机会就越大,可以从别人的愚蠢行为中获利,而不是成为参与愚蠢行为的一员。但是,也要客观承认,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对标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以后机构投资者在交易中成为主流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市场的有效性会得到逐步的强化。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作为积极管理型的投资者来说,又如何战胜市场呢?如果现在要参与美股、港股这样的成熟市场中进行投资的话,首先要客观承认这样的市场中的定价已经比较有效,如果自己只是分享群体性共识的话,那么必然也只能够获取到市场的平均收益;其次,如果期望能够战胜市场,那么必须要有独特的、非共识性的观点,也就是说你要有与大家想的不一样的地方。

你目前所获取的到信息,有谁不知道吗?

当你在买入的时候,别人为什么要卖出?

别人为什么要把具备超额投资收益率的资产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你?他是不得已吗?

如果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为什么其他人不蜂拥进来抢购呢?

巴菲特说,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如果说市场上存在着很多聪明的投资者,知道如何获取公司的基本面信息,以及有相似的估值分析方法,在最新的信息出来以后,能够迅速的调整证券的市场价格,并反应出来最新的群体性共识的话。但是,这里面忽略了人类不是冷冰冰的计算机,他们还有情感的因素在里面,会恐惧和贪婪,因为情绪化而影响到证券的定价。在市场出现大面积调整的时候,或者公司遇到了黑天鹅事件影响的时候,很多人要把资金从股市中撤出来进行避险,然而这个时候,往往可能会出现证券的错误定价,对于拥有扎实的基本面分析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成熟投资者来说,敢于在市场持续性下跌的过程中,接手被错误定价的优质资产。同时,如果市场持续调整,对于一些加了杠杆的投资者,被迫要平仓,他们在卖出股票的时候,不是基于证券的公允价值,只是因为他们缺钱,所以必须要不计较价格的情况下去卖出自己手上的股票,然而这个时候,对于拥有长期闲置资金的人来说,也就具备了接手错误定价资产的机会。想要战胜市场,需要拥有非凡的逆向投资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小结:

(1)在成熟市场中,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主流证券市场的定价已经比较有效,长期来看能够战胜低成本指数基金的积极管理型投资人越来越不容易,对于普通人来说长期定投指数基金是最优的策略;

(2)国内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到大多数,证券市场的定价还难以说是有效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幅度会更大,对于有条不紊的投资者来说,在这样的市场中,可以利用别人的愚蠢而为自己获利,重要的是不要参与到愚蠢的行为;

(3)未来资本市场越来越有效的时候,想要战胜市场的话,必须要具备非凡的逆向投资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群体性恐惧的时候,敢于进场买入错误定价的优质资产,然而这样的投资管理能力其实并不容易。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