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平:相知相伴二十七载 一起为舆论场注入正能量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3-11-09 06:57

杨再平

岁月无声,落花有痕。

以在《证券时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为起点,不知不觉中,我与证券时报已相知相伴二十七载。

我读你,你懂我。一路走来,《证券时报》给身为经济学者、央行工作人员、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我提供了展示专业的舞台。由衷感谢证券时报,时值良辰佳期,祝证券时报30周岁生日快乐!

抚今追昔。1996年5月20日,我与《证券时报》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个带有谐音的纪念日实在令人难以忘怀。当日,我第一次发表在《证券时报》上的文章《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我国经济运行方式的六大改变》刊出,那铅字墨香也开始让我对《证券时报》不忍释手。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可谓纯经济学者。我的这篇文章以比较独特的视角论述了直接融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功能,通过《证券时报》刊发后,业界给予重视,由此也增强了我在金融学术界的能见度。可以不夸张地说,我当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出站”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这篇文章无疑是很“给力”的。

往事如昨,回忆尚温。入职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后,我与证券时报的故事就越来越多,也愈发精彩了。1996年12月至2004年6月期间,身为一般干部的我与相关研究员先后在《证券时报》发表了《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等多篇文章,经济研究成果徐徐展现。

其中,《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一文,针对当时市场饱和、消费遇冷、投资无热点等问题指出,“市场饱和的主因不在需求方面,而在供给方面、在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方面。”因此,想让我国经济摆脱所面临的市场饱和困境,不是简单地松动银根和刺激总需求就能奏效,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一时间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另一篇文章《积极应对多重挑战——关于货币政策的对话》,则获得了时任央行主要负责人的高度肯定,他当着我的面说,“杨再平你以后要多发类似文章,我很喜欢!”

后来,在我担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8年多的时间里,以及担任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期间,两个协会均举办过若干活动,在每一场重大活动中,作为重要金融媒体的证券时报几乎从不缺席,相关人员到场并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了活动的内容和精神。当然,我也出席过证券时报举办的若干重大活动,双方可谓“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那些年,我的若干会议致辞与发言都通过《证券时报》得到了及时而准确的呈现。其中,《实事求是审视银行利润增长》《互联网金融之我见》《金融科技产业对接提效助推产业升级浅论》 更是获得《证券时报》全文刊载或突出报道,在金融界乃至全社会都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12日,某大V在自媒体发表《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的文章,舆论场为之哗然。我第一时间就感觉很不对劲,作为一名经济学者,有责任予以反驳,于是立即撰写了《正本清源廓清迷雾 理直气壮发展民营经济》的长文,《证券时报》于当月18日予以刊发。可以说,在《证券时报》的大力支持下,“民营经济离场论”被快速反驳,舆论场及时注入了正能量。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时,《证券时报》约我写了一篇《40年改革开放成就新兴大国金融》的文章。文章发表时,编辑特地加了一段编者按:杨再平,现任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经济学博士,先后在央行、原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工作数十载,亲历并见证了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正如杨再平所说,这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行百里者半九十,成就大国金融依旧需要自我改革的魄力与坚持。

回首过往,我确实亲历并见证了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一步步发展壮大,也见证了作为重要金融财经媒体的证券时报与广大金融业者一道,携手共建大国金融,助力金融强国的打造。

展望未来,衷心祝愿证券时报与中国金融业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