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余】
孩子们学习的各项技能,父母几乎都教不了,比如轮滑、游泳、绘画、舞蹈、音乐、英语、编程和各种益智游戏等,都得另请专业老师。
余胜良
当孩子求问,作为父亲的我不知道答案,又不想糊弄他,告诉他需要掏出手机搜一下时,感觉有个东西在悄然夺取自己传授知识的角色。相信有这种经历的父亲不止我一人。随着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父亲在家庭中的知识权威地位,越来越虚弱了。
有一个说法是,随着孩子长大,在体力、知识等各个方面超越长辈,往日崇拜的无所不能父亲形象会一落千丈。现在,孩子的这个认知可能会来得更早,没有长大就开始了。
孩子好奇的问题总是有很多,比如水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宇宙怎么诞生。这些我们当年曾经好奇,后来置之脑后的问题,被小孩子捡了起来,继续发起问询。现在,我们可以将相关视频展示给孩子,知识点丰富全面,演绎生动。
我小时候问过大人一个问题,为什么鸡这么小,猪那么大。有个长辈的答案是猪吃得多。我知道这个答案不对,也知道问不出来答案。过往的这种经历,提醒今天的我留意,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糊弄孩子,让自己装得很懂。所以,对孩子的问题,如果给不出来答案,我就明确告知他“我也不知道”。
海量互联网知识可以帮助大人回答小朋友疑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的窘境,让孩子更方便获得知识。但这里面会有一个问题,传统上,孩子的知识来源渠道非常少,不管哪个国家,长期以来九成以上的都是文盲,孩子求知信息半径只有几个村庄,或者一个乡镇,这也是大多数国民的生活范围,他们主要从周围人获得知识,包括与人来往的态度礼仪、求生知识、劳动技能。
在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父母在前面劳动,孩子跟在后面看。一开始孩子做帮手,相当于学徒实践,等年龄到了十五六岁,基本上就能顶个成人,不用特意学习,耳濡目染就会,其他各类知识技能都是如此,跟周边人有样学样,学习的都是基本而且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因为学得快,所以到了18岁基本上就结婚,可以劳作养活下一代了。
如果这个孩子有很特殊的问题,比如人类从哪里来的,父母可能会讲一些女娲造人的故事,这样的父母还算好的;有些父母干脆就训斥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孩子得不到答案,也就默默地算了。
现在科技发达,还有很方便的知识传播途径,孩子们很快就能知道父母和周边人不过是泛泛之辈,厉害的是那些有很多粉丝,或者生活绚丽多彩,讲话风趣知识点丰富的人,这些人会夺取传道人的位置。
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群体,会发现陌生的东西很多,需要重新学习,以前学到的知识很多都用不上。即便是在城里出生长大的人,除非在餐饮零售等少数行业,可以父子相承,绝大多数子女会外出求学,进入到另一个组织工作,也需要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孩子们学习的各项技能,父母几乎都教不了,比如轮滑、游泳、绘画、舞蹈、音乐、英语、编程和各种益智游戏等,都得另请专业老师。
一些老师很难教育自家孩子,是因为父母角色和师傅角色已经分离,父母辅导孩子作业往往要反复训斥,到了师傅那里却轻而易举。因为孩子天生会认为传授知识的是权威角色。父母承担的是生育功能,教育功能则从家庭抽离了出来。
家庭本来是个全能型的组织,现在很多功能一步步的被抽离出来,比如生产功能,现在连养老功能也快剥离出去了。家庭小型化,功能简单化。
作为家庭权威的家长角色也在发生变化,现在越来越多专家教育家长要跟孩子交朋友,朋友讲究地位平等,典型的中国式父亲都是不苟言笑和孩子相处拘谨的严父,现在被要求跟孩子一起玩打成一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城市化、社会大分工,父亲这一角色的传统功能被削弱后才会出现。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