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璞泰来发布公告称,公司当日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就复合铜箔集流体业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开拓新能源海内外市场。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复合集流体作为动力电池的新型材料,正逐步站上“风口”。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璞泰来、万顺新材和英联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复合集流体这一热门赛道。
其中,璞泰来自2017年起便已逐步开展对复合集流体业务的研发布局,已在江苏溧阳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卓立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复合集流体研发生产基地。目前,项目已启动相关基建工作。
璞泰来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复合铜箔集流体预计2024年有望根据客户需求逐步实现产能投放,2028年前预估将有30%以上(50亿平米以上规模)的替代空间。
集流体量产和产业化进程有望加快
复合集流体是一种“三明治”结构的新型复合箔材,中间为高分子材料基膜,外两层为镀铜或铝的金属膜,对应锂电池正、负极的铝箔和铜箔,在提升电池安全性、提升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等方面优势明显。
以复合铜箔为例,相较于传统铜箔,其能够实现轻量化,进而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减重),是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
然而,目前一些技术路线下的复合铜箔成本较高,约是传统铜箔的数倍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批量使用。
作为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和自动化装备的综合解决方案商和平台型企业,璞泰来2017年起便已逐步开展对复合集流体业务的研发布局。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研发投入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与现有的公开技术路线相比,公司复合铜箔产品在产品性能、生产成本、产品良率、稳定性和批量运用等方面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预期,“大批量生产后成本预估比传统铜箔(6μm)低30%左右,未来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璞泰来此次与宁德时代签约,即旨在充分发挥业务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复合铜箔集流体在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
璞泰来在公告中表示,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公司在复合铜箔集流体工艺技术方案和竞争优势方面获得下游客户的高度认可,双方共同推动的复合铜箔集流体领域的合作,将有效加快公司复合集流体的量产和产业化进程。
生产基地预计明年逐步实现产能投放
目前,璞泰来已在江苏溧阳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卓立,负责公司复合铜铝箔集流体材料的研发、量产及相关的产业化工作。
上述负责人透露,公司投资建设的复合集流体研发生产基地正在有序推进相关产能建设工作,一期建设年产1.6万吨复合铜箔产能,预计2024年有望根据客户需求逐步实现产能投放。复合铝箔方面,璞泰来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发展情况推进产能建设。
在公告中,璞泰来表示,将与宁德时代共同推动复合铜箔集流体在新能源锂电池领域的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与销售,实现新能源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璞泰来复合集流体业务目前正配合客户进行各项认证工作,订单量会随着客户在终端产品规划明确后逐步落地。“璞泰来复合铝箔目前已实现小批量生产,且已经面向消费类客户形成订单,如果在动力电池等方面实现突破,将走向量产。”上述负责人说。
一旦复合铜箔成本有效降低,其市场需求量将快速提升。璞泰来预计,2024年复合集流体还处于起步阶段,2025-2026市场将会加速,按照产品的可适用性,预计2028年前有30%以上(50亿平米以上规模)的替代。
负极、涂覆加工等业务稳步推进
在加快布局复合集流体同时,璞泰来负极、涂覆加工、自动化装备等领域的业务也在加快推进。
上述负责人表示,负极今年三季度产销量环比保持良好的增长,四季度订单需求明确,全年有望实现18万吨左右负极材料出货。
据悉,今年四季度,璞泰来四川紫宸一期10万吨负极产能将建成投产,作为新一代负极标杆工厂,优质产能的投产将适配高性价比产品,成本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涂覆加工方面,璞泰来上半年在给下游客户充分降价的基础上,仍能实现涂覆加工业务盈利的相对稳定。在基膜方面,受益在消费领域的稳定出货,今年上半年,璞泰来基膜出货量达到8000万平方米。据悉,四川卓勤自2023年一季度起建成投产4条基膜产线,单线产能达到1.2-1.5亿平方米,是当前正在运行的单线产能最高、生产效率最领先的基膜产线。随着前期客户认证工作的推进,有望在今年四季度逐步放量。
自动化装备方面,璞泰来在手订单充足。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超过41亿元,发出商品约50亿元,相关在手订单和发出商品将于未来逐步确认收入,自动化装备业务预计将保持稳定的增长。
今年5月底,璞泰来公告披露,公司控股子公司嘉拓智能拟增资扩股,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入股。据悉,嘉拓智能在前段涂布机业务的市场占有达到率50%左右,为设备行业稀缺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