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又有多家基金公司加入中证A500指数基金的“战场”。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2月5日至2月17日期间,已有鹏扬、平安、浦银安盛、苏新、泓德、融通、宏利基金等7家公募基金公司发行了中证A500指数或指数增强基金。
从体量来看,新加入这一“战场”的公募基金公司以中型或小型居多,且此次正在发行的中证A500指数产品以指数增强基金为主。
中小公司“抢滩”
中证A500相关指数基金的比拼已从ETF延展到指数增强产品。春节后,已有7家公募基金公司投入产品的发行中。其中,宏利、融通、鸿德、苏新、浦银安盛、鹏扬基金均发行的是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平安基金发行中证A500指数基金。
从具体发行情况来看,有4家基金公司将开售日定在2月17日,2家公司在2月13日开售,1家公司在2月5日开售。募集时间从14天至38天不等,有3家基金公司设置了首次募集的规模上限。从托管方来看,多家基金公司选择了银行。
中证A500相关指数基金是去年四季度的当红产品。先是多家大型公募率先发行中证A500ETF,掀起了这类指数基金的发行热潮,随后多家基金公司布局场外指数基金,包括中证A500ETF联接基金、中证A500指数基金、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
相比场内基金以大型公募竞争为主,场外基金的竞争更为激烈,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目前正是多家中小型基金公司竞争的主要产品。
上述正在发行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的公司中,截至去年四季度末,融通基金、鹏扬基金规模均为1000多亿元,宏利基金规模为800多亿元,泓德基金规模接近500亿元,苏新基金规模不足百亿元,浦银安盛和平安基金规模分别在3000亿元和6000亿元之上。
某公募人士告诉记者,运作ETF产品更耗费资源和成本,因此小公司布局此类指数产品的机会就在场外。
从去年中证A500场外指数基金的销售来看,主代销渠道在银行的基金公司相对更占优势。比如,华商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在去年开售没多久,便达到20亿元募集上限,宣布提前结募;今年1月新成立的长城中证A500指数基金规模达到17亿元之上。
借助AI“增强”
指数增强基金不同于普通指数基金,其有机会跑出超越指数的“超额收益”,也被称为“阿尔法”。记者注意到,目前指数增强基金多采用量化模型等主动管理手段,来获取超越指数表现的超额收益。
某公募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指数增强基金并不是个新鲜产品,十几年前也曾流行过。这类被动指数产品虽然有机会做出“增强”的收益,但也曾出现过“增弱”现象。该人士指出,此类产品很难仅靠数据计算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表现,还需要主动管理的研究基础做支撑。
目前,在指数增强基金的量化模型使用上,有部分基金公司启用了AI技术的量化模型,以此来减少基金经理在主观管理时的人为情绪等因素。
某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其公司早已拿到增强型产品的批文,也计划在本月底发行,选择增强型产品是希望能借助AI技术的量化模型,做出特色的“增强”收益。
另一家正在发行相关产品的小型基金公司也告诉记者,公司一直有自己的AI量化团队,AI量化模型不容易受人为情绪和意志影响,根据数据筛选出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多种“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另外,AI模型还能实时监控市场变化,迅速捕捉交易信号,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使得基金在市场波动中保持较高的适应性,降低回撤风险,确保超额收益来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对于如何保持超额收益的有效性,泓德基金经理李子昂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快速迭代模型。
“传统多因子模型包含比较多偏长期的基本面因子,比如成长因子、低估值因子,在市场表现好、风格合适的时候能够赚取企业价值提升的钱。”李子昂表示,相比之下,机器学习的数据源更多来自交易信息,从错误定价中获取超额收益,加快神经网络的训练频率,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稳定性。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其公司已为指数增强产品接入了AI的深度学习模型,期望能用更好的量化模型跑出更加稳定的超额收益。
未来增长空间大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上共有70只中证A500相关指数基金存续,最新规模合计(含新成立基金)超3000亿元。其中,ETF有29只,合计规模超2000亿元。指数增强类共有14只,最新规模合计超120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ETF目前是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主力产品,相比之下,指数增强基金目前数量偏少,且规模占比偏低,但这也说明该类产品未来仍有不小增长空间。
对于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或许ETF的赛道过于拥挤,且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而指数增强更强调如何做出“增强”特色,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某公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后续有很多基金公司选择发行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一种情况是自身实力有限,发行ETF难度较大,还有一种情况是,指数增强基金获批更快,同时也有助于公司丰富相关指数产品的类别。并且,此时布局指数产品也是符合行业大趋势。
记者:夏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