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资委拟定2022年央企改革八项重点任务 《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即将印发实施;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充分听取市场各方意见,研究稳步推进ESG信息披露相关工作;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近一周(12月18日-12月24日)舆情热度靠前的前五大上市公司事件是: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腾讯与京东“解绑”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
12月23日,腾讯控股(00700.HK)宣布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的约4.6亿股京东集团(09618.HK)股权发放给股东。同日,京东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确认腾讯控股以京东集团股票作为中期分红。
此次派发后,腾讯控股对京东集团的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不再是京东的第一大股东。与此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退出京东集团董事会。刘炽平亦表示:“期待京东和腾讯之间继续保持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据腾讯控股公告显示,腾讯将按合资格股东持有每21股腾讯控股股份获发1股京东集团A类普通股的基准,以实物分派的方式派发由腾讯控股通过Huang River间接持有的45732.6671万股京东集团A类普通股的特别中期股息。
舆评:
腾讯与京东的“解绑”引起市场热议,“分红式减持”、“1000亿元京东股票直接送股民”、“变相减持”等话题成为讨论热点。事实上,这并非腾讯第一次将股票当做分红派发给股东。此前腾讯控股曾就分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独立上市进行分派,向股东分派特别股息约2.5亿港元,每持3900股股份的合资格股东将获分派1股腾讯音乐美国存托股份。
本次“分红式减持”或许也预示着腾讯未来的战略调整。2014年3月,腾讯将京东并入投资版图,京东成为唯一一个从腾讯继承业务的被投企业,双方在多个业务领域展开合作。然而8年以来,电商行业发生诸多变化,京东向“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转型,同时监管层对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监管措施不断加强。目前,腾讯虽然让出了第一大股东的席位,但腾讯方强调,分配后仍是京东的战略合作伙伴。《每日商报》指出:“随着腾讯与京东由‘股权绑定’变为纯粹的‘商业合作’,腾讯投资的版图或出现较大变动,其传统的‘产业投资+战略赋能’模式或生变。”
“最贵新股”禾迈股份上市首日斥资45亿募集资金买理财
20日,上市第一天的禾迈股份(688032.SH)斥资45亿理财的行为引起市场广泛讨论。禾迈股份此前创下A股历史最高发行价,共募集资金55.78亿元,超募50.2亿元。面对巨额超募资金,禾迈股份选择购买理财。根据禾迈股份公告显示,公司拟使用最高不超过45亿元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用于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有保本约定的投资产品,使用期限不超过12个月,且在前述额度及期限范围内,公司及其子公司可以循环滚动使用。
禾迈股份针对超募的闲置资金处置情况引起市场质疑,《华夏时报》指出“有投资者计算,若使用4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即便年化收益为3%,禾迈股份也将盈利1.35亿元,超过2020年全年净利润。”雪球用户“金石之缘”调侃称:“股东们以为投资了高科技,殊不知原来主业是余额宝”。
舆评:
年内A股超募频频上演,据Wind数据显示,A股超200家IPO项目实现超募,超募规模达到780亿元以上。此前,禾迈股份的募资远超原计划10倍左右,超募资金去向一度引起业内担忧。对于禾迈股份来说,将大量资金盲目用于主业扩张或将损害公司基本面,将资金用于理财也是迫于无奈,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巨额超募资金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此,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指出:“躺在公司账上吃理财利息是资源浪费,应该回到市场上去。”
多家“海航系”上市公司被集体立案涉嫌信披违规
12月16日至17日期间, *ST海航(600221.SH)、ST海越(600387. SH)、*ST基础(600515. SH)、*ST大集(000564.SZ)、ST海投(000616. SZ)相继发布公告,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公司均表示“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五家公司均与海航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述公司现在或曾经都是以海航集团为中心、实际控制方为海南慈航公益基金会。《贝壳财经》指出“有接近海航系人士表示,立案调查不会影响海航系上市公司重整及海航集团整体风险化解,此次立案调查是常规动作、标准流程,旨在解决历史合规问题。”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12月16日至24日期间,共监测到此次事件相关舆情声量4470篇,该事件舆情走势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媒体观点:
《证券时报》: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证监会决定立案的第二天,12月8日晚间,*ST海航公告经营管理实控权移交,辽宁方大正式入主海航航空主业,方大航空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自然人方威由此晋升为*ST海航的实控人。
《贝壳财经》:数名法律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预计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事项一般不会对重组进程构成影响,至于被立案调查事项以及可能的行政处罚是否造成重组交易违约则取决于投资人与企业双方的协议约定。如企业确实存在信披违规,后续是否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及造成连带影响仍须关注。
《大众证券报》: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认为:“该五家公司均具有海航系背景,其中,海航系曾经在2019年10月出让ST海越控制权,两年之后,换了控制人的ST海越仍与其他海航系公司同时被调查,这意味着本次五家公司被查与历史上的违规事件有关,并非近期新发生的违规。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本次海航系多家公司集体被调查,极有可能与实控人违规占款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