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第38期梁振英:香港在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中将持续发挥独特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他认为,香港在国家全面改革开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可以持续发挥作用,这个作用不局限于为人所知的经贸、金融、专业服务领域,而是更多元的,特区社会会继续巩固扩大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第38期 梁振英:香港在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中将持续发挥独特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他认为,香港在国家全面改革开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可以持续发挥作用,这个作用不局限于为人所知的经贸、金融、专业服务领域,而是更多元的,特区社会会继续巩固扩大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您刚谈到内地证券市场管理方面有一些问题,那您如何看待内地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竞争与合作?

梁振英:首先,内地市场很大,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企业的体量很大,比如最近来香港上市的企业,大的市值有千亿港元以上,市场大了大家就不必争了,大家可以去开发新的市场、新的业务,而且竞争本身没有错。

梁振英6

不仅是证券市场,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历史也很短,因此在基本功方面不扎实。基本功是什么呢?无论证券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都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市场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买卖双方根据全面、及时、公开、准确的信息来做判断,买还是卖,什么价钱,什么时机,现在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信息还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基础工作还包括相关法规和市场管理机制的完善等。

改革没有止境,我们不断往前走,有基本功的问题,也有深水区的问题,那香港的角色就是在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中持续发挥独特作用。

香港要集中优势追赶科创 配合国家发展大局

证券时报记者:与内地相比,香港的科创氛围近年来表现比较低迷,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香港显得有些落后,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梁振英:这主要是我们过去的发展理念问题,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香港不能搞科技,搞科技是要赔本的。但是近年来我们认识到,香港虽然不可能在科技创新的每一方面都做,实际上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城市在科研领域什么都能做,但是我们可以尽香港所长,集中优势在一些擅长的领域和国家发展大局相配合。

证券时报记者:市场上有种说法,觉得香港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过度辉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它在互联网科技方面的发展,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梁振英:金融业只占香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金融业本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我们是国际金融中心,但很多金融的门类我们还没有做。

举个例子,房地产融资,大小银行都可以做,但如果有艘油轮去跟银行借钱,做抵押,银行会做吗?不一定。银行想做,银行聘的律师会起草抵押文件吗?有人会做轮船的评估吗?同样的,关于航空融资、海事融资、保险问题等,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还有贸易和物流占GDP的25%,旅游占5%,专业服务占5%,剩下的47%就是一条长长的尾巴,这条长尾巴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小产业,我们都可以发展起来,包括科技方面。

2015年香港就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港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在努力,包括财政上大力支持科创产业发展,过去香港科研多集中于基础性研究,现在可以多做一些应用性研究。现在香港社会科创氛围已经起来了,中央和内地省市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比如香港和深圳共同开发两地之间的“河套地区”,深港科研合作在这里也大有文章可做。

鼓励香港青年走出去

证券时报记者:内地已经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对未来经济的巨大影响,香港作为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之一,您认为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吗?

梁振英:香港一直以来是个移民城市,我们的人口增加主要不是靠出生率,外来移民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所以出生率低不等于人口增长率低,总的来说香港人口是增加的,目前有740万。当然香港同样也面临老龄化,这是人口结构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今天多生几个就会解决的。

证券时报记者:未来两地融合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青年人,但是就目前来看,香港青年人来内地工作意愿不强,将来会改善吗?

梁振英:这些年来香港政府也在努力让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有机会去内地,除了组织他们到现场去看看外,我们还要在学校、在社会上,多做宣传教育的工作,开拓他们的视野。

随着内地不断进步,创新科技在大湾区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交通往返方便,粤港澳大湾区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好的舞台。举个例子,香港科技大学有个很好的航天工程本科专业,如果学生毕业后坚持要留在香港工作,只能在机场做飞机维修,如果要去参加飞机零部件的研发、航空器的设计和生产,就必须要离开香港走出去,现在内地就在提供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能否谈谈您对香港未来的愿景?

梁振英:展望未来,特区社会会继续扩大和巩固“超级联系人”的作用,考虑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这个“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包括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我们还要用改革的精神和气魄做好和实施大湾区的规划,积极作为,香港未来的发展前途无量,我十分羡慕香港的年轻人。

(本文图片由宋春雨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