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破百万亿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于中国而言意义非凡。这背后,中国的城市经济也不断跃上新台阶,济南、南通、西安、合肥、福州、泉州等六座城市均在这一年加入了“万亿GDP俱乐部”,成员名单增至23个。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点上,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从城市2020年GDP排行榜看,“万亿”已成为一个关键分水岭。这些新晋万亿GDP新城的发展历程能给后来者带来哪些启发呢?近期,证券时报记者走进六大新晋万亿GDP新城,深入一线近距离观察,以期发掘六大城市背后的资本密码,献礼建党100周年。

第6期万亿新福州:谋定三大主方向,“数字+海上+平台”为产业赋能

与同在福建但制造业盛名在外的泉州相比,福州似乎低调很多。拆解万亿GDP构成可以惊喜地发现,福州数字经济规模达4600亿元,占比近一半,数字经济为何能在福州枝繁叶茂?又是怎样与当地实体经济相融合?未来如何更好赋能产业升级向高质量发展?

第6期

万亿新福州:谋定三大主方向,“数字+海上+平台”为产业赋能

与同在福建但制造业盛名在外的泉州相比,福州似乎低调很多。拆解万亿GDP构成可以惊喜地发现,福州数字经济规模达4600亿元,占比近一半,数字经济为何能在福州枝繁叶茂?又是怎样与当地实体经济相融合?未来如何更好赋能产业升级向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 陈书玉

刚刚过去的2020年,福建省可谓收获满满,继泉州市之后,省会福州市2020年GDP也突破万亿大关,由此,福建省拥有了两个GDP万亿城市。

2020年,福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0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正式跻身“万亿GDP俱乐部”。过去五年,福州市GDP从6197亿元提高到突破万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3位提高到第10位;同期,福州市人均GDP从7.74万元提高到约12.5万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1位提高到第6位。

拉长时间维度观察,福州的发展速度不容小觑。2010年-2020年间全国主要城市GDP增速排名中,福州以220.8%的10年增幅排名第三,仅次于贵阳与合肥。

与同在福建但制造业盛名在外的泉州相比,福州似乎低调很多。拆解万亿GDP构成可以惊喜地发现,福州数字经济规模达4600亿元,占比近一半,数字经济为何能在福州枝繁叶茂?又是怎样与当地实体经济相融合?未来如何更好赋能产业升级向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走进福州,与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观察者进行了对话。

建设“三个福州”
让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起来

证券时报记者走访发现,以“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合称为“三个福州”)为关键词的标语在福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建设“三个福州”的愿景,已经深入福州市民心中。

建设“三个福州”的初衷何在?

市委领导给出的答案是,“三个福州”可以为产业赋能,让产业活起来,让产业强起来。“数字福州”可以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海上福州”可以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平台福州”可以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

图片

一些具体的的事例和数字可以给这个答案做注脚:

“数字福州”方面,连续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这里举办;华为、阿里、百度、京东、字节跳动、依图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的大项目、好项目在这里相继落地;光电芯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商用等新兴领域在这里形成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数字经济上市企业达37家:福昕软件在PDF领域位列全国第一、世界第二,新大陆科技集团是二维码解码芯片领域的领头羊,博思软件的电子凭证、票据业务在省一级市场占有率高达80%……2018年,福州数字经济规模为2800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46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占GDP比重从36%提升到超过45%。

“海上福州”方面,“振鲍1号”、“振渔1号”、“福鲍1号”的相继建成启用,让福州渔业进一步迈向现代化发展;万华化学在江阴港城经济区打造全球MDI项目、TDI技术领先、最具竞争力的化工产业园,四大临港产业基地打造了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与现代物流、绿色精品钢铁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通达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70.1亿元,同比增长7.3%……2020年,福州市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近3000亿元。

“平台福州”方面,“生鲜之王”永辉超市的1233S2B平台为省内外企业“买全球、卖全球”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乐纺云”为长乐区纺织化纤行业与数字化供应链的融合提供保障,推动长乐规上纺织企业正增长;票付通等互联网新星与360搜索等互联网龙头在鼓楼金牛山互联网产业园汇聚,平台经济集聚区已初现规模……2020年,平台企业纳统销售额超过800亿元。

2019年,福州市市长尤猛军详解福州发展路径时指出,要把“数字福州”、“海上福州”、“平台福州”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把“三个福州”导入、渗透、运用、覆盖到全市产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用“三个福州”为产业赋能,最终构建起具有福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三个福州”建设的不断推进,福州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彼此融合更加紧密。

“传统产业高新化一直以来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点工作,而向数字化转型被认为是当前传统产业实现快速升级的重要途径。”福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福州市把两化融合作为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通过创新智能化数据采集技术,福耀玻璃生产效率提升30.5%;依托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景丰科技整个生产周期缩短了40%……目前,福州市“上云上平台”工业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培育了8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24家应用标杆企业、188个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2%。

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福州也多点开花:马尾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已建成三大物联网平台,汇聚200多家物联网企业,联手推进物联网的标准制定、产品研发、技术应用等;区块链经济综合试验区加速打造,引领福州市区块链创业活跃度跻身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全市区块链企业累计523家、占全省约40%;在福州软件园,770家软件相关科技企业落户,技工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软件产业势头强劲。

用好资本力量,
让金融活水带动产业链转起来

河水荡漾、古榕苍劲、坊路交错,高低错落的屋脊让朱紫坊的轮廓线和层次感更为丰富。它比邻三坊七巷,曾是近代海军名人的聚居地。2020年10月,朱紫坊基金港在朱紫坊街区开港试运行。

为什么在市中心的古建筑群做基金港项目?

“结合古厝文化特色,打造文化金融特色品牌,筑巢引凤吸引优秀投资机构入驻,并带来好产业、好项目落地福州”,福州市金融局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自试运营至今,朱紫坊基金港已完成基金入驻项目25个,资金规模近200亿元。通过朱紫坊基金集聚区,福州亮出了将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的“府院金融”新金融名片。

近年来,福州金融业“马力全开”,在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方面下足功夫,把企业上市作为实现产业裂变升级、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优化市场生态,福州市积极争取专业市场机构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先后与兴业证券中信证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等头部券商建立区域投行团队,支持沪、深交易所福建基地落地福州。创新建立“上市辅导员”制度,由券商委派保荐代表人直接下沉各县(市)区、高新区,指导企业改制上市。同时,集中打造马尾基金小镇、朱紫坊基金港等特色基金集聚区,做大做强政府投资基金,吸引深创投、远致富海、毅达资本等众多顶尖投资机构来福州展业,充分借助资本力量助力企业腾飞。

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福州市针对性出台《关于扶持企业上市的五条措施》支持企业上市;建立“一企一议”服务机制,协调上市后备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涉及用地审批、权属变更、税费缴纳、环境评价、企业注册登记等困难问题,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如今年3月底刚刚科创板上市的腾景科技,福州市2017年就开始陆续为其协调解决募投项目用地、股权融资等问题,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

图片

腾景科技生产车间

福州市还坚持资本市场“抓早抓小”,汇聚了一批投资机构,进一步推动福州中小企业发展。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董事长兼总裁董智兴向记者介绍,“我们目前为1700多家福州市中小微企业提供展示与挂牌,以及股权债权投融资服务,做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孵化。另外,台资板建设也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和特色,充分发挥对台前沿省份的区域优势,吸引台胞台企,探索两岸资本市场融合新路。”

2020年,福州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903.17亿元。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福州市境内外上市公司91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48家,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场外挂牌交易企业81家,其中“新三板”74家,海峡股权交易中心7家,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272家。

福州金融业在2020年实现增加值1150.86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20.48%,占全市GDP的11.49%,创历年新高。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省级分行全部落地,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超17000亿元,贷款余额超19000亿元。十三五期间,福州市与驻榕金融机构签订1.4万亿元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向福州地区投放信贷资金超5100亿元。

金融“活水”引进来后,如何带动产业链更好运转?

“金融和产业一定要互动发展”,一位资深城市经济分析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既要优化金融生态,还要做深产业研究。”

在做深产业研究方面,福州市积极聘请外部专业机构“答疑解惑”。以福州市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光电产业为例,兴业证券2019年曾为其“把脉”表示,大量优质光电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集聚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指出不足:在光通讯领域、激光器领域缺乏本地下游企业。据此,兴业证券提出建议,引进有龙头示范效应的明星企业,打造垂直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以下游市场需求进一步驱动上游企业发展。

“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头部企业,引领产业链集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小企业,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上市公司坤彩科技董事长谢秉昆认为,“要推动产业纵深发展,一定要打造全产业链,这不能单纯依靠园区招商、政府招商,而要以商招商、以产招商。”

“上市是招商引资、产业集聚最好的方法。一个行业没有上市公司,就缺乏发展持续性。”兴业证券总裁刘志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福建本土券商,兴业一直在积极推进福州的龙头企业、重点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继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而关于福州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瓶颈,前述分析人士表示,“福州目前还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国有企业普遍资产证券化率较低,利用资本意识不强。”

按下创新“加速键”
让产业集群与科技发展联动起来

“这一次到福建来走一走,找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看一看。看什么呢?创新!”这是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的心声。

位于福州市的福光股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的重要一站。

进车间、看工艺、问销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家企业自主创新饶有兴致。据悉,作为全国首批、福建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福光股份在全国首创4K、8K、10K超高清镜头,镜片加工精度达纳米级,是全球光学镜头重要制造商,安防镜头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位。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创新,已经按下了加速键。

“一定要坚持以创新为引领,而且要构建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创新能力”。谢秉昆说,“12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行业的替代思路发展,第一条年产10万吨氯化钛白和10万吨氧化铁生产线已经开始试生产,这是坤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全球首套工艺认证的项目,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硫酸法和氯化法工艺的生产方法和方式,具有明显成本优势。”持续改进生产工艺,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保持产品的持续创新和升级换代,坤彩科技现已成为全球珠光材料行业领军企业。

图片

坤彩科技二期厂房

“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刘志辉也提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他以兴业证券为例,“在金融科技领域,公司去年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旨在通过互联网元素,为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注入创新活力。在绿色金融方面,集团致力于做绿色证券金融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率先在业内设立绿色证券金融部,作为一级部门;率先成立‘碳中和行业部’,这是全市场首个响应国家‘碳中和计划’而成立的投行行业部;搭建了投资、融资、研究、交易‘四位一体’的产品服务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集团长期发展战略。”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福州高新区作为福州引领创新的“排头兵”,抢抓福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区叠加”机会窗口,始终坚持把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放在核心位置,推动科技创新企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和光电三大产业项目在这里建设落地,三大产业营业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新兴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目前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21家,截至2020年底,发明专利数达2505件。

近年来,福州市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引进落地了京东方、万华化学、大东海冶金、申远新材料等一批技术领先、市场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迅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培育形成纺织化纤、轻工食品、电子信息、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五大千亿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升,已突破30%。

“十四五”期间,福州市将突出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50家以上。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同时,加强新业态培育壮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海上风电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晋安湖、东湖、旗山湖“三创园”,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5%。

记者观察丨“强省会”时代,福州能否成为领头雁?

已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的福州,现在将发展目标瞄准了“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为此,福州宣布了两个战略即“强省会”和“强门户”。这是福州首提“强省会”。

长期以来,中西部省份盛行“强省会”,沿海省份打造“双子星”或“多子星”。然而,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沿海省份也开始纷纷加入“强省会”大军。2019年,山东、江苏、广西先后宣布启动“强省会”战略。福建是第四个宣布启动“强省会”战略的沿海省份。

福建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南重北轻”格局,省内9个城市中,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3市经济总量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省会福州都颇为尴尬,省内GDP最高的不是自己,而是泉州;省内影响力、知名度最高的也不是自己,而是厦门。

此次去福建省采访,记者先后到福州、泉州、厦门,这三座城市风格迥异,发展定位也各不相同。然而,在当下资源高度流向中心城市的环境下,省内没有一座大城市就是主动放弃竞争机会。对福建而言,实在急缺一个能够带动全省发展的全要素功能城市。

而这个使命,或许只能寄望于福州去完成。

泉州虽然GDP总量高,但其行政地位不高,且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料较弱。泉州许多公司都表示,在本地很难招到高端人才,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必然是要“走出去”的。同时,泉州高度依赖传统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困难,经济增速已显疲态。2020年,尽管福州GDP总量仍落后于泉州,但其6.68%的名义增速已3倍于泉州的2.13%。

厦门影响力、知名度虽高,但其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内核仍然是一个“旅游城市”。从行政面积和城市赋能等方面考虑,厦门也很难发挥出带动全省发展、提高全省竞争力的核极作用。

而福州作为福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权力中枢”,能更好地调配省内人才、技术、资源等。2020年12月,福州市更是出台“零门槛落户”政策,提出不设学历、年龄、就业创业限制,外省市人员均可申请当地落户。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城镇化重点任务,点名福州、成都、西安都市圈,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一个城市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和周边的城市合作。”有学者表示,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纳入都市圈建设、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都比较快。随着都市圈的优化、城市群对人口的合理配置,最终会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

迈向城市群发展正当时,福州都市圈的规划或将直接拉动闽东北乃至全省的协同发展。

当然,福州的辐射范围能有多广,辐射强度能有多大,还需要时间去验证。经济总量不够大,省会城市首位度和竞争力有待提升;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相对薄弱;城市品质提升和乡村振兴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等问题福州仍亟待解决。